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思想教育>优秀之星>正文

第六届“读书之星”获得者——廖志明
时间:2017年05月12日 18:23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廖志明,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2014级水利水电工程(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共青团员。一个注重全面发展的小伙子,在他的人生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学习上,勤勤勉勉、躬耕于书田,虚心求教老师,两年多来,斩获些许奖学金。技能上,利用闲散时间逼自己学一些常用的软件,已基本掌握AutoCAD、MS Office套件、Photoshop、MATLAB、SPSS、MathType、MAKA、问卷星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兴趣上,第一个就是长跑,尤其喜欢在夕阳下的师大五千米健康小道上跑步,平常跑跑操场或环校、拉拉韧带、卧举哑铃、做做夹臂俯卧撑;第二个便是阅读。另外除了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还把部分时间精力放在竞赛数学协会上,群内给同学答疑,也担任每周一课(数学培训课)主讲人。

阅读,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据他回首整个阅读历程,阅读给他最大的感觉是:书是人类智慧凝缩的精华,是通往智慧的直线,让他看得见自己,看得见别人,看得到未来。也不曾多次表示:作为一个工科生,如果学工科而没有思想,自己最多不过是个低端的技工或高级民工,无法进入创造的自由领域。

小说,他阅读的起点。大学以前除了看过《穆斯林的葬礼》外,其它都是一些纯娱乐小说,积累了点对文字的敏感性。

到了南工,学校发给我们的第一份校报上就摘录了名校校长开学典礼上对新生的寄望,而他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开学典礼上建议新生每月读一本课外书。因此立志要求自己的大学平均每个月不能少于一本课外书。接着就通过图书馆和网上资源,陆陆续续挑了一些传统经典小说来读。入校30个月,忐忐忑忑、勉勉强强、认认真真读完了37本(不包括读了两遍及以上的书)。

这类书,最让他着迷。记得在他过年的时候,第二次看《神雕侠侣》时,他母亲喊他吃饭,骂得凶,就一天吃两顿饭,不然就不吃。眼睛盯着书,看累了就眯眼继续熬,熬不下去就睡会。整个作息全乱了,5时睡11时醒,有时21时睡2时看,全无规律。

因为这类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白鹿原》中的白嘉轩,《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等,这些让他获得了一些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而且这时候,他的思考不再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而是偏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而是能够兼顾周边,比如雨天进图书馆时把伞上的雨水甩干、将餐盘递到收残区时永远是残余朝向自己。

他告诉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觉是心特别的静,这种静难以描述,给人一种特别安宁、乖顺、神清气爽的感觉。尤其是在焦虑地备考、痴迷名利时,阅读时的这种静,如春风拂面般舒服,心中的戾气,尘埃落定。

从现实生活来看,到了这一步,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他告诉自己,行百里者半九十,我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在学校虽勉强可称为好学生,但也只是一个听话的、没有创意的学生。

随后他便接触一些史哲领域的书籍。因为前面涉猎的经典书籍敏感于那些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乡土、民族性等。因此在卞桂平、胡蔚涛、曹兴江等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乡土中国》《中国的梁庄》《白说》《日本人在想什么》《岩松看美国》等书籍。其中有些作者所做的观察、思考,让他读来有一种与他心灵神交的感觉,比如说《中国的梁庄》中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但是在真正接触哲学方面的书,如曹兴江老师借给他看的《人心与人生》、他自己尝试去看的《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大众哲学》等书,虽然他仅啃了前面几章后便啃不下去了,但大方之家的思路岂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能跟得上的,或者说年轻人的见识浅薄。尽管啃完后定然能有大收获,但与之成正比的时间精力必是巨大的,因为年轻,不只一次听到他这样感慨。

接触了部分这类书后,他开始将一些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更注重规则规划。但他内心无时不刻不是忧心忡忡,因为规划就意味着判断并作出选择。据他深究其原因,是自己思维的深度挖掘不够、广度拓展不足,说白了,书还是读得太少了,人还是太年轻了。

因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涉猎思想类书籍,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只有有自己思想的人,才算是个读书人,人生才有诗和远方。这类书,他个人比较推崇儒道的典籍,而且囿于水平有限,还不能涉猎原著,只能看一些大家的评注,比如说目前他正在看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经楚辞选评》。

南昌工程学院第五届“读书之星”——张晶 第六届“读书之星”获得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