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感到自己无价值≠现实中无价值!
在生活中感觉自己无价值是种怎样的体验呢?(以下事例由热心人士授权,不涉及任何来访。)
01
小米的苦恼
小米是一家企业的专业人才,在她35岁的年纪,作为行业内的“资深入士”,被业内和业外的人群所认识。虽然在业内被人熟识和认可也拿着高薪,但是在她心里却总是有种很空的感觉。
谈到她在工作中被认可的部分,她总是说自己是“运气好,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比她厉害的人存在”……
她能成为行业内的“资深入士”也是因为她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她几乎没有娱乐时间,除了上班外,下班的时间她安排在进修学习和健身上,于她而言可以外出进修学习的时候,是她的娱乐时间。
虽然她在工作方面获得了一些成绩,她赚的钱除了学习进修的投入上她比较“舍得”外, 其他方面她似乎没什么需求,吃穿住行都是“过得去就行”的状态。
她描述别人时总说“她们有交心的朋友,她们结婚了,而我什么都没有。”她总是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和别人拥有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我很糟糕,我不正常,她们多好呀”的结论。
很多时候她会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转而对尚未拥有的表示羡慕,但真正开始“拥有”时,比如开始恋爱后,在面对主动追求她和照顾她感受的恋人时,她心里总是忍不住地升起嫌弃对方的感觉。
很多时候她把自己的目光和关注的重心,都放在那些“拥有好东西”的人们身上;她会不由自主地脑补别人的生活多么美好,然后再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糟糕”的总结,从而陷入抑郁和内耗中。
她无意识用来对抗抑郁和内耗的方式是她默默地学习她“羡慕”或是想要成为的人的样子,去做一些她并不喜欢,但是“有好处”的事情。
她美其名曰: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换句话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本身才是那个更好的。
在小米的视角里,似乎总有一些比她“好”的人存在,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貌似这个看法是成立的。但问题在于对于她拥有的东西,她似乎又看不见。现实中她未必没有创造对应的价值,但是在她的感觉中她并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便是无价值感的体现。
她的感觉都投注在他人的生活上,关注着他人拥有的,陷落在自己的“无价值感”中。陷落在无价值感中的人往往对别人拥有的和别人的价值存在夸大,而对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感的感知对应存在缩小。
她的无价值感遮蔽了她对自己感知的同时,也会让她对自己的内在感到匮乏。在匮乏感中,进入关系后,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关系的需要,而她对自己又是无价值感的,那么觉得自己不配提出自己的需要的连锁反应则让她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方不能满足她,对方糟糕,不喜欢对方”的反应中。
从而导致在面对关系时,没有拥有关系时渴望,拥有时嫌弃的反应,这是她内在对自己的价值缺乏感觉连接导致影响亲密/二元关系的连锁反应。小米则在此陷入了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建立了关系,依旧内在空乏的感知状态里的困境。

02
停不下来的王生
王生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合伙人,在创业6年期间他从一穷二白到年收入百万。他从小便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受尽小伙伴欺负的同时,他认为“一定要靠自己有一定的金钱或是权力,才能让别人看得起。”
抱着这样的想法,除了生意上的往来外,几乎不与人交际。但在经济达到他所希望的水平时,他却抑郁了,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不想出门,也不像以前那样在面对生意时信心满满。
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小事的纠结中,但同时又有种“强迫”的感觉推动他要强迫自己把自己接触的每件事做好,哪怕他很累或是很心烦。
在他看来,“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做到的,不然跟废物有什么区别?”
他总是很累,可是如果停下工作休息,他担心自己没有对公司的经营负责;但不停下来,内心的无意义感和紧绷感始终萦绕在他心里,导致做事时过于焦虑和紧张。
在王生的成长经历中,他将自己的感觉放置在钱和权力上,认为自己拥有钱和权力后,别人就能看得起自己。这种希望自己被看得起的感觉,支撑着他在三元社会层面进行努力。
只是在这种“希望被看得起”的期待背后,他认同了自己被看不起是合理的。所以当他在三元层面哪怕获得一定的成就,也并没有感到心里确定,而是产生了抑郁的感觉。
“希望被看得起”意味着支撑他所有行动的恰恰是曾经那些对他的反应让他感到不舒服的人,他长期和这些不舒服的沉重的感觉待在一起,当看似现实中赚钱的目标实现后,曾经通过赚钱来防御的感觉倾泻而出。
他感受到的是,做了那么久的努力,他的感觉还在原地,还是那么地痛苦,一切都是徒劳的努力。所以就算达成了他现实中的目标,心里的感觉依旧没有变化,曾经的那些痛苦没有变化。
“希望被看得起”,说明他没有被自己看见。而痛苦,是一次看见自己的契机。

03
未被转化的痛苦
内在的感觉尚未转化,哪怕已经长大、成年走了很远,但心里依旧留在原地!依旧感知到的只是那个痛苦的、绝望的、沉重的过去的自己!对当下自己的状态和感知是断裂的,甚至无感的状态!
这是内在存在一些很深的痛苦和压抑很深的需求对应会呈现出来的反应,在感知自己的存在时,始终有困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错误的命名(如标签化自己),或是把对他人的感知当成是自己的样子,和自己的连接间存在阻隔。
小米和王生,把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都建立在他人的反应上,在他们和自己之间,总是隔着一个曾经是“他人的看法、他人的感觉”,他们与自己的连接是断层的。导致现实中哪怕能创造价值也能获得一定的身份,但是依旧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他们感受到的依然只是过去的人给到他们的反应带来的感觉。
每每回看自己时,他们对自己的赋义,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感觉,其实是对他人的感觉和看法和自己的感知的混杂。
他们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嫁接在他人给的反应中时,便会出现强烈的无价值感!这就导致了他们感知的自己并非自己,而是过往的经历,感知到过往的经历又非常地痛苦,从而导致把这些痛苦的感觉认为是自己,然后在现实中通过自证和努力的方式试图摆脱这些感觉,却又在感觉层面和那些感觉深深绑定不得摆脱,循环往复。
这样一来则有一种很难停下来的感觉,停下来便会感受到那些痛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种情况下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回避,则很容易在一个自证的循环中通过不断追逐某个欲望的方式让自己存在。
但越是自证,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被事件塞满的感觉,这构成了他们的内在困境引发外在对现实的反应的连续性过程。

04
连接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解法,是需要连接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需要回到自己那些真切的感觉上,通过觉察自己的感觉连接自己过往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自我设限,了解真正的自己。
通过看到自己真实的状态,连接到那部分被遗忘却又真实深刻的部分后,再回落到现实中的状态,分化自己的感觉,了解自己感觉背后的需求在向自己传递的讯息,而后在当下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回应和满足。
在小米身上,她认为自己“一无所有”,导致她就算赚了一些钱,也无法用在自己身上去满足自己,让自己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这种匮乏的感觉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内在越来越空。
在王生身上,试图摆脱曾经被欺负的感觉,但现实中当他每一次通过试图摆脱曾经的痛苦而去三元身份上进行努力时,无疑他更加深刻地和那些感觉绑定在一起,痛苦不已。
那个被遗忘在“角落”的自己,需要被自己体会到。而不是停留在他人的目光、他人的反应中的“半成品”状态!而误把片刻的自己当成是自己的全部,我想是对自己最大的自我攻击。
真正的看见并不来自于他人,而是自己深切地感知到自己,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一旦这种看见发生,我们对当下的现实的解读自然发生变化,而后应对当下的反应不同,导致现实困境自然发生变化。
体会到真实的自己并且认真对待,我想这是人生中必要的成长议题。也是成长路上对藏在那些看似痛苦的感觉下那些未被看见的自己,进行一次郑重的回应。
文章转载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