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在痛苦关系中无法离开?维系长期亲密关系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爱就是“无事发生”。
zoey: 如果让你给出一个定义的话,什么是“爱”呢?
曾旻: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观察者的角度,一个是体验者的角度。观察者就是我们去看一个妈妈是怎么爱孩子的,她能容纳和包容孩子各种各样的情感,无论是极其开心的,还是极其痛苦的。爱就是你能看见一个人,并且能容纳这个人。然后是体验者的角度,其实有一个很反"直觉"的描述,爱就是你感觉"无事发生"。
就是“你没有刻意感觉到你是被爱着的”。比如一个妈妈对孩子很好,这个孩子的体验就是,我和妈妈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我的生活就是这样进展,难过的事情我能接纳,开心的事情我会开心。这就是无事发生。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分析师,叫Thomas Ogden。他讲了一个脑瘫患者的治疗案例。他说什么时候开始考虑治疗可以结束了,是当患者给他分享了一个梦:梦里我就是脑瘫的那个我,我在开车,车里放着音乐。我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发生。Ogden当时就说,这真的是一个美好的梦。
为什么呢?因为梦里的"我"就是“脑瘫的那个我”,“我”不再幻想成为任何一个别人,他完全接纳了自己。其次他也没有幻想别人会变成什么样,比如那个对他冷漠的母亲可以变成一个狂热爱他的母亲。
生活只是无事发生,他在车里享受音乐,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对于什么是爱,我觉得在体验层面就是无事发生,因为你沉浸在爱里。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
在关系中感到痛苦,但是无法离开?
zoey: 但有的人好像就是需要在关系中感觉到强烈的情绪起伏,巨大的狂喜和痛苦,不然就会无聊。
曾旻: 有一种可能是,他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其焦虑、具有侵入性的养育者。从观察者角度看,如果一个孩子的各种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害怕等感受,养育者能看见并容纳这些,对孩子来说情绪就是一种"体验",而不是可怕的标签。
但如果是一个没有能力爱孩子的母亲,她经常会有很多焦虑,就会过分侵入孩子。孩子有一点点变化,母亲就开始抓狂,可能批评他、管教他,或者极度赞美、依赖孩子。
这个孩子的体验会是什么?是混乱。母亲把自己混乱的情绪投注在孩子身上,两个人在这种混乱的情绪里紧紧纠缠。孩子就会误以为人和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我发起一团混乱的情绪,你被这团混乱吸引、被刺激,再给我一团混乱的东西。我们就在这个混乱里又拥抱又扭打。
zoey: 他其实认为这是一种亲密。
曾旻: 他会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或者说他觉得人和人最亲密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的。但本质上是因为他没办法消化这段混乱的关系。当他是孩子时,感受到痛苦或混乱时,其实是希望养育者能帮助自己消化,告诉他这是怎么回事,帮他理解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内在的感觉清晰后,就会安定下来。
能听懂别人的感受,
才是关系变得亲密的开始。
zoey: 能不能理解为,有的人还是在找一个情绪的容器,而不是在建立关系。
曾旻: 对,他看不见。当我们还处于前一个阶段时,都不太看得见对方,就是在胡乱地抓。所以对他来说,"关系"是一种消除混乱、消除痛苦的方式,而不是跟人建立连接的方式。他的需求还在上一步没有发展出来。或者说当他遇见一个更适合,更有“爱的能力”的伴侣时,他是识别不出来的。
zoey: 你那本《感受亲密》里提到,在谈事实、谈看法和谈感受中,谈感受是建立关系更核心的部分。
曾旻: 顺着刚才的角度说,谈感受确实更深入。因为感受更代表一个人的独特性。他的依恋类型、籍贯、外貌、学历、职业、甚至他喜欢哪个哲学家,这些都是标签或工具化的属性。如果只认识这些部分,其实很浅显。
人最本质的内在是他各式各样的情绪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很难被定义和描述。你需要长期相处接触,才能逐渐捕捉明白,当他说好难过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当他说"好开心"是什么意思?比如开心和开心之间的差异,那种微妙的感受差异非常大。
zoey: 可能每个人用同样的词去描述自己时,他内在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说这个人好懂我,其实懂的是我的感受。
曾旻: 你理解他语言背后那种微妙的感受,才算捕捉到他根本的、独特的部分。你才是和他更亲密的人,才算真正认识、了解了他。

如何以自己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去生活,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zoey: 曾老师,因为我知道你也是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嘛,那我会好奇你为什么选择当咨询师?
曾旻: 你想听短点的答案还是长一点的?
zoey:都想。
曾旻: 短一点的答案,我觉得这是每一个做咨询师的人共同的回答,它始于我们内在里都会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核心议题,我们对自己的好奇和困惑。
长一点的答案。我觉得这是有变化历程的,包括我对“心理咨询是什么”的理解也是有变化的,我可能最初懵懵懂懂的时候是在中学的时候,我发现对于倾听别人的情感、困惑和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和一种天赋,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或者说是对每个人内心里的情感世界的好奇。这是最初的起点,这个东西很模糊,它还不构成心理咨询。研究生在学心理学之后,我逐渐的对心理咨询有了一些了解和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就是我们在不断的去追寻一种关于“人”的真相。
到后来我觉得再进一步深入地对于咨询的流派有了一些了解。我最初也没有很明确自己要学心理动力学。我绕了一大圈,从认知行为(CBT),短程焦点(SFBT),到人本主义,然后学了一些家庭治疗,最终开始学心理动力学。比如很多流派,我们去做干预,当来访的症状减轻了,或许就觉的ok了,至少很多实证研究是这样评估的。
但我这时候内心会有一个疑问,你们追踪他的人生了吗?他从此以后的生活真的好了吗?追溯到根本问题是——解决表层问题真的可以让一个人变好吗?
我发现,心理动力学的思考问题方式不同,它关心最本质的东西——人格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长成这样的,他可以长成什么样。于是,你可以在里面更深度地看见一个人,更真实的,本质的这个人。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倾向。
这是一个很长的答案。
zoey: 这也是一个很真诚的答案。
文章转载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