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配得感、自恋、边界…《再见爱人》和脱口秀和我们时代的自恋病症
时间:2024年12月03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作者:王佳萌

来源:微信公众号:春萌心理(IDharumoepsy

(本文其实是之前看脱口秀写的,写着写着就难产了,没想到《再见爱人》又让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为了热词,赶紧改改蹭一个。)

前段时间看脱口秀,发现心理学、尤其心理咨询相关的一些术语在脱口秀中越来越频繁地作为笑料出现。

什么全能自恋啊、配得感啊、边界啊、羞耻感啊,都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梗。

虽然作为从业者有被冒犯到,但我想这说明大众对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接触越来越多了,是个挺好的事情!

我还注意到这些和心理、心理咨询有关的段子中,尽管段子的作者不同,但作者们所用来调侃的互联网高频心理学词汇其实具有相似的理论内核。

无论是配得不配得感、全能自恋、边界、羞耻感等等,这些词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都可以归结到与自恋相关的症状和感受。这可能也说明自恋相关的议题,是我们时代大家共享的困扰吧。

精神分析视角所说的自恋,和大众通常理解的傲慢、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不完全是一个意思,我尝试联系脱口秀中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术语简单介绍一下精神分析视角如何理解自恋问题。捎带着也聊一聊《再见爱人》带火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关的议题。

进入正文前先向读者提问:我配您读完全文吗?

01

关于自恋的理论是如何发展的?

精神分析对于自恋的理解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精神分析的老师傅弗洛伊德最初认为,自恋的病人一切心理能量(也就是所谓力比多)都指向他们自己,这导致他们无法和精神分析师发展真正的移情关系,不可能从话疗中获益。他关注到了自恋对话疗的影响,但没有特别去发展相关的理论。

真正把自恋当作一个可以通过话疗改善的议题的,是精神分析师科胡特。

科胡特发展自己这一套自恋理论的时期,是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有很多孩子不得不忍受糟糕的养育环境。

他们的父母要不就是严重缺席,要不就是自己也经历了战争相关的心理创伤,给孩子提供的养育很混乱、甚至有虐待性。这些孩子长大后有些就成为了科胡特的病人。

科胡特发现自己沿袭弗洛伊德的理论去治疗这些人,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有时候话疗几年以后,这些病人看起来好了,可以在表面上爱和工作,维持一定的社会功能,但他们在爱和工作的过程中其实不能发自内心感到真诚的快乐、活力。

近几年很火的空心病这一概念描述的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些人看起来一切都很好,其实心里是空的,某一天可能突然就跳楼了,因为他们的内在实际上没有真正支撑自己的东西。

科胡特意识到,随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病人们的议题也有所变化,用于治疗的理论也要有所调整。由此科胡特开始发展他的自恋、自体理论。

02

不同的病人和不同的理论

弗洛伊德vs科胡特

弗洛伊德的病人的议题主要涉及到本我(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心中原始的欲望)和超我(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心的道德观)的冲突,举个例子比如:哎呀,我既有欲望想干我的道德观不认同的坏事(如手淫等),又觉得无法接受自己做这样不道德的事情。我好纠结好痛苦,我纠结得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我承受不住这煎熬了。

那怎么整呢?干脆割以永治,啊不是,干脆废了我这手吧,这样我失去了干坏事的能力,也就不用翻来覆去纠结了。

于是这位病人就得了心因性的瘫痪,手不能动了。那弗洛伊德跟她话疗的重点,就在于帮她意识到这种心因性瘫痪背后的冲突,和她一起梳理为啥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如此剧烈。这类问题很多时候和养育者的管教过度严格、侵入有关。

而科胡特所面对的病人的议题是很不同的。这些病人经历了严重的早年创伤,还没完全发展出分化清晰的本我、超我,内心冲突并不是他们的主要议题。

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他们感到自己的内心是混沌、散乱的。

我们用术语来讲就是这个人的自体(self)不凝聚、失整合,容易崩溃。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接下来要去哪儿?这些问题他们并不清楚。

这不是很具体地指,一个自体不凝聚的人起床以后,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不知道自己睡在哪里,今天要去做什么。到这个程度就要住进精神病院了。

一般来讲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自体不凝聚的人,也可以具有很好的社会功能,按时起床,正常上班、社交。

但是假如你深入地和他们去探索,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热爱什么,以后想去做什么,度过什么样的人生呢?他们可能就会陷入迷茫和混乱之中。要不就是根本说不太上来,要不就是想法一天一个样。

03

自恋:有那个大病or正常现象?

科胡特由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自恋不是一个坏词儿,病理性的自恋才会带来问题。

总体而言觉得自己还不错、了解和喜欢自己,也就是拥有成熟的、健康的自恋,其实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生活的基础。

这种成熟健康的自恋,正是上文所述的科胡特的病人所缺失的。

健康的自恋是怎么形成的呢?科胡特认为孩子需要得到适当的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zation)的体验,才能形成较为稳定、凝聚的自体,拥有健康的自恋。

这段内容翻译成白话就是:孩子需要自己表现出的能力得到家人适当的表扬赞赏(镜映),需要在自己受挫沮丧时感到家人是更加强大有力能帮助支持自己的(理想化)。

由此,我们才能相对稳定地觉得我这个人还可以,也感到遇到困难时周围环境里总是有人可以帮助自己,不会陷入极端的非现实的无助感。

假如我们不幸运地没有得到适当的镜映、理想化等体验,就有可能补偿性地产生所谓全能自恋

我不清楚没有精神分析背景的读者看到全能自恋这样一个词会如何理解,专业上来讲,全能自恋指的应该是夸大自体(grandiose self)所具有的全能感(omnipotence,也就是说夸张而不符合现实地觉得自己应该什么都能做好,不能接受自己有一点点失败和不完美。

全能自恋这个词在脱口秀里被当成一个笑话讲,但是这个词其实与深深的羞耻和无助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得多么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多么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都帮不了自己,才会觉得自己要什么事都能做好呀?

心理学词汇广泛传播后,可能逐渐带上了一些污名化的贬低和嘲弄的色彩,这会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更严重的病耻感,妨碍他们寻求帮助。

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些词背后的伤口,我们使用这些词时或许能多一些悲悯和理解。

04

自恋与边界

那自恋、自体为什么和边界有关呢?这是因为自体不凝聚也就意味着,自体的边界是不清晰的。

我们如果用物体来打比方,那一个自体不凝聚的人不像一个鸡蛋、不像一块石头,而更像是没有确切形状的一滩史莱姆。

如果一滩史莱姆遇到鸡蛋或者石头,它会觉得自己被入侵、剥削了,因为自己无法维持自己的形态,只能因为对方的形状被迫改变自己。

哪怕是脆弱的鸡蛋,也会给史莱姆带来这种强烈的被迫害感,因为鸡蛋尽管脆弱也有边界形状。(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际冲突中,一方觉得自己啥也没干,另一方就感到受了莫大的迫害。)

如果一滩史莱姆遇到另一滩史莱姆,看似没有冲突和迫害了,但其实也并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双方黏黏糊糊地融合到了一起,分不清你我,常常导致巨大的混乱。

我们有时候看到两个人这样吵架:我本来没有生气,是你先生气了然后激怒我!”“瞎扯,明明是你先生气的!

一旦边界不清楚,到底谁做了什么,谁先有什么情感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全都变得很混乱,这也导致了沟通、改变的不可能。

05

《再见爱人》与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最后结合《再见爱人》谈谈现在很常见的,给人扣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帽子,诊断对方在PUA煤气灯的现象。

如果要问杨子和麦麦是不是NPD,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去理解当我们想给他人扣NPD帽子时,我们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时候我们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不好的感受是正当的,自己愤怒、委屈、不舒服、受伤害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的,于是我们倾尽全力去论证对方是坏的,是人格障碍,是拿自己当血包的吸血鬼,由此才感到自己不好的感受站得住脚。

然而【我感觉不好】和【你是坏的】,这二者并不等价。

比如现在这里有一块小饼干,我和你都饿了想吃,如果我让给你吃了,我可能会感觉不好,我还在挨饿。

我感觉不好能说明你是个贪婪自私无耻具有剥削性的坏家伙吗?这不能。

假如我非要坚信你是个坏家伙,那我能否同时意识到硬币的反面是,如果你让我吃到了这块小饼干,我也应该坚信我自己是个让你挨饿让你感觉不好的坏家伙?

面对冲突一定要分出非黑即白的好坏对错,最后就是这样的结局。

事实上很多冲突里没有极致的好人坏人,只有两个普普通通的、各有需求也各有伤口的人。

当我们给人扣NPD的帽子时,我们可能只看到了他们身上那些让人讨厌的疑似NPD的症状:他们爱说教爱自夸,难以接受别人的想法,只希望别人关注自己但对别人的情绪不够关心,喜怒哀乐波动无常……

但如果你了解自恋相关的病理,你可能也会心怀慈悲地意识到,这些表现的背后很多时候是虚弱的自体感受,是童年时期严重受挫的自恋需求固执地在成人世界寻求满足。他们需要帮助和治疗。

之前看到一位心理学家的演讲,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你看到一个自恋的人,你看到的也是一个遭受过严重创伤的人。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很愤怒:你不让我对虐待剥削我的人愤怒,还让我理解ta受过创伤!我理解ta的创伤了,谁来理解ta对我的创伤呢?!

我想说的是,你可以带着慈悲(compassion)去理解那个让你不好受的人受过创伤,也同时理解和重视你自己的愤怒与痛苦,并且根据你自己的感受选择你要不要离开。【我要离开】和【你是坏的】也并不等价。

当你对自己的感受足够确信,其实你不用论证对方是NPD来帮助自己离开,你的感受会指引你。

如果你想通过攻击论证对方全然坏来敦促自己离开,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会失败的,因为一段关系能开始一定是因为对方曾经有一些让你感觉好的、吸引你的东西,如果你全然否定对方,相当于也是在自我否定,这也会让你痛苦,让你更难离开。

当我们能放下好坏对错,心怀慈悲地同时看到对方和自己的痛苦,或许我们更能做出一个平静的选择。

此外,对自恋和NPD的污名化很可能最后会带来反噬——那些指控别人NPD的对自己的感受很难确信的人,实际上经常也有不健康自恋的特点而不自知。毕竟,对自己的感受不自信正是自体感不稳定的表现,而不健康的自恋常常是对自体的不稳定和虚弱的补偿。

想想看,痛骂了一圈NPD,最后发现NPD竟是我自己,射出去的箭最后都插到自己身上,这该有多酸爽。

慈悲待人,亦是慈悲待己。

在本文的最后,我希望呼吁大家,下次和你觉得像NPD的人相处时,除了心里批判对方,你也可以热切敦促对方寻求心理咨询。

对方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提升起来,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加愉快,咨询师也通过工作收获了钱财,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自体心理学导论》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佳萌,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春萌心理(IDharumoepsy),“Everybody finds love in the end.”不定期更新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相关文章,咨询预约方式见推送~

原作者名:王佳萌

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春萌心理(IDharumoepsy

原文标题配得感、自恋、边界《再见爱人》和脱口秀和我们时代的自恋病症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文章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