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经常做这3件事的人,不容易抑郁
时间:2023年08月25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作者:衮衮,一个学心理学的普通人。爱生活,爱综艺,喜欢用心理学看世界。
编辑:Jessica 、笛子
图源:Unsplash、图虫创意

前几天和一个半年不见的朋友聚会,被她的变化惊呆了。

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一个不太自信、畏手畏脚的女孩。

和眼前这个自信舒展的她,完全是两个人。

我忍不住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告诉我,前阵子她偶然收养了一只小猫:

“一开始我只觉得下班回家能撸撸猫,能被陪伴很温暖。”

后来,在和猫咪相处的过程中,她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

“有时候只是看着它,都会有心灵被安抚和治愈的感觉。

有次我下班回家心情很烦躁,看到在沙发上打盹的猫咪,突然好想和它交换人生。

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会想象自己是我家的猫。神奇的是,我竟然感觉天大的事都不算什么了。”

她忍不住感慨:“如果有下辈子,真想做一只猫呀!”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读者会好奇:

为什么猫咪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如果我们真的像猫一样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猫咪的神奇治愈力”。

01.猫的治愈力1:

“无论如何,相信我值得被爱”

如果你观察过猫的行为,就会发现,猫的“自我价值感”真的太高了:

(1)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类的爱和“服务”,不会觉得自卑。

(2)即使主人不在家,也能自娱自乐,享受独处,活得十分舒坦。

(3)时刻保持优雅,哪怕犯错也不会尴尬,不会轻易因为主人的评价就自惭形秽。

那么,为什么猫的自我价值感那么高(脸皮那么厚)呢?

动物研究人员做过许多关于猫咪的“依恋”实验:

比如,一位英国兽医在猫咪和狗狗身上复刻了儿童依恋实验,结果发现:

狗狗在新环境中很怕生,它们会围着主人打转,不愿意离开主人。

而猫咪则完全相反,当主人离开时,它们不仅不焦虑,反而和陌生的研究者玩得很开心。

猫咪的行为特征可以对应婴儿的“安全型依恋”——不会因为抚育者的离开而感到焦虑不安,能够与他人快乐地相处,更容易适应新环境等等。

更进一步的猫咪依恋研究也发现,大部分猫咪(65%)都是安全型依恋,它们不仅能和人类产生情感联结,同时也能保持“高冷”的形象,愉快地和自己相处。

研究儿童依恋的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认为,“安全型依恋”的核心,是一种“配得感”。

猫咪们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人类的爱,就是因为它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因此,无论什么情况下,它们都能坦然地接受这些关心。

而我们很多人,都被“不安全依恋”困扰着:

有人焦虑,处在任何关系中,都会没有安全感;

于是不断试探对方,直到破坏关系。

有人回避,内心渴望爱,却又不敢面对;

不相信爱情,却又渴望亲密关系。

有人恐惧,无法一个人独处,总想找个人依赖;

即使明知对方不适合自己,也舍不得说分手。

这些不安全依恋的本质,是一种“不配得感”,即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值得拥有一段好的感情,所以才无法进入或是经营好亲密关系。

而从不安全型依恋向安全型依恋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提升自我价值感。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精神独立。

这点可以试试向猫学习:

即使主人不在家,猫咪也很会给自己“找乐子”:玩玩具、探索家里的每个角落......自己就能玩得不亦乐乎,完全把主人忘到脑后。

所以,你也可以试着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画画、滑冰、读书看电影......

无论是一项技能,或者仅仅是一个消磨时间的方式,都能给你带来收获,产生满足感。

也会提醒你:你的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段关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自我值得探索。

除此之外,“正视关系中的冲突”也很重要。

想想猫咪,即使和主人刚吵完架,也能厚着脸皮向主人伸爪要猫条。

就是因为猫咪知道:“吵架归吵架,主人还是爱我的。”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许多“不安全型依恋”的关系,都是由于双方害怕冲突,导致无法正确解决矛盾造成的。

因此,不要害怕吵架。

相反,通过主动地沟通、解决问题,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也能不再惧怕关系中的负面情绪。

02.猫的治愈力2:

“我唯一需要讨好的人,是我自己”

除了脸皮厚外,猫咪还是一种非常“有脾气”的动物,具体表现为:

高冷,不像狗狗一样摇尾巴讨好主人,心情好时才让主人摸;

很在意自身体验,即使猫窝再豪华,也偏要钻进破旧的快递箱;

不隐藏情绪,不看主人脸色,有需要就立刻“麻烦”主人,说生气就生气。

研究者们也发现,猫咪是非常有原则的动物。

首先,有研究发现,猫咪可以分辨出主人的声音,但只有当猫咪心情好时,才愿意对主人的声音做出回应。

其次,猫咪的“驯化过程”,本质上是猫通过接近人类获取食物的生存之道。

也就是说,卖萌、撒娇、喵喵叫,都是猫咪的生存手段而已。

甚至,猫咪对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和它们彼此沟通的语言是不同的。

有研究者将这种声音称作“教唆式的声音”,因为这种声音的振幅和频率与其他声音都不同,只有在猫咪觅食时才会出现。

这种单纯的“利用”虽然听上去很冷漠,但对某类人来说,却是非常实用的人际交往手段。

比如我的一位老师朋友小A,她在职场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好人”。

只要有同事提出换课、代班,她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哪怕打乱了自己原本的计划。

原因就在于,她担心同事不喜欢她,认为她不好相处。

结果就是她活得非常累,不仅需要反复调整课时计划,还因为总是放鸽子伤害了和男友的感情,得不偿失。

小A的症状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最大的问题就是“围绕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而活”,ta们希望身边每一个人都开心,所以总是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然而私下里,ta们又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冲突,所以这类人大都活得很压抑、很委屈。

因此,习惯讨好的人,恰恰就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学习猫咪的这种处事准则——以自己的感受为主,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的情绪。

这一点上,猫咪有两种常用的手段:

(1)尊重自己的第一反应

当感受到不舒服时,猫咪永远会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不满:立马尖叫,或者离开。

如果你无法立刻做出改变,也不要担心。

你可以先试着记录自己每次的情绪和反应,觉察永远是行动的第一步。

接着,慢慢尝试拒绝一些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个小技巧:

“ABA句式”,即好话+拒绝+好话。

举个例子:

同事问你:“今晚能帮我值班吗?”

可以试试这样回答:

A(好话)-“我也很想帮你。”

B(拒绝)-“但我今晚要去机场接父母,实在不方便。”

A(好话)-“下次有机会我一定帮你。”

虽然拒绝了对方的请求,但是也提出了弥补的条件,可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2)设立边界并坚守原则

前面提到过,猫咪非常有原则,只有心情好时才会对主人做出回应。

这种相处方式,其实也是猫咪在向主人表明“我能接受的边界和底线到哪里”的过程。

讨好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常常缺乏这个过程。

这就导致ta们很容易被他人利用,逐步侵占ta们的边界,一步步导致ta们放弃底线,做不出任何反抗。

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自己设立边界:

认真对待自己的内心感受,明确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界限在哪里。

接着,哪怕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也要告诉那些试图突破你界限的人:

请不要这样!

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

03.猫的治愈力3:

“每一天的日常,都值得好好爱自己”

第3个治愈力,来自于猫咪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

爱晒太阳;

爱运动:日常跑酷;

爱干净,每天花很长时间整理自己的毛;

那么,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研究已经证明,猫咪的这些生活习惯,都很有利于心理健康。

首先是晒太阳,目前“光照疗法”已经成为很普遍的抑郁辅助疗法。

原因就在于,当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可以生成维生素D。

维生素D,是进一步合成快乐激素5-羟色胺和助眠激素褪黑素的重要成分。

同时,光照还会影响大脑内部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分泌和传输。

也就是说,缺乏光照会诱发一个人的不良情绪。

其次,运动也是公认的改善情绪的方式。

大部分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等都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血清素的释放,同时也会引发血糖、皮质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心情。

同时,身体还会释放出内啡肽,这种化学物质能够减轻疼痛、缓解身体的紧张,对消除负面情绪也有帮助。

一位积极心理学家曾经说过:

人们总会为规律的锻炼、健康的饮食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能多大程度地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而惊讶。

其实,无论是晒太阳,还是养成运动、爱干净的习惯,这些事情看似很小,却能带来一种“掌控感”,这是一种对人类很重要的感觉。

拥有掌控感的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人生。

相反就会陷入一种“失控状态”,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到,什么也做不好,从而陷入抑郁。

我们常说的“精神内耗”,就是来源于此。

比如,有些人在重大事件(面试、考试、汇报.......)的前一晚或是好几晚容易睡不着;

或是因为过于担心某件事情做不好,而迟迟拖延,难以开始行动。

这些行为都是过度思虑带来的精神内耗。

当我们面对一件不确定的事时,很容易产生“失控感”,为了缓解这种感觉,就会在大脑中不断演练可能的结果,也就陷入了焦虑。

这个时候,通过控制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重新体验“掌控感”,增强信心。进而才能扩大到一些大事,增强对人生的确定感。

比如在开始工作前,先整理好自己的书桌,为自己泡上一杯花茶,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面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依然保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坚持每天散步30分钟等等。

这些事情看似很小,却能帮你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正是这些具体的小事,才组成了一个人立体的生活。

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也能够带给你底气去面对其他的困难。


04.写在最后

2020年10月,一位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因为无法忍受延毕压力自杀了。

他在遗书的最后写道:

“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

这篇遗书被全网疯传,除了为大好年华的年轻人惋惜,也激起了很多成年人的共鸣:

“每天活得真不如一只猫!”

“下辈子我也想当猫!”

的确,相比猫咪,身为人类明显累很多。

人类的生命中,充满了学业、工作、健康、金钱、人际关系等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烦恼。

不仅身体遭受着摧残,心理更是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些压力影响着情绪,导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病”。

在这种情况下,猫咪“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甚至是“高贵冷漠,唯我独尊”的气质,都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不过,或许我们无法做一只猫,过上每天等待投喂的幸福生活。

但当你觉得心灵透不过气时,可以试试摆烂个一两天,放空大脑。

就像猫咪一样,只是晒晒太阳,什么也不做,从这连轴转的生活压力中逃离,去享受短暂的平静和新鲜的空气,而且毫无负担感。

毕竟终其一生,我们活着并不只为了生存,更是为了体验幸福和爱。

祝我们都能像猫咪一样,自由舒展地活着。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Potter, A., & Mills, D. S. (2015). Domestic cats (Felis silvestris catus) do not show signs of secure attachment to their owners. PloS one, 10(9), e0135109.
[2]Saito, A., & Shinozuka, K. (2013). Vocal recognition of owners by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Animal cognition, 16(4), 685-690.
[3]McComb, K., Taylor, A. M., Wilson, C., & Charlton, B. D. (2009). Thecry embedded within the purr.Current Biology, 19(13), R507-R50
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