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同样带母上学,杨元元悲剧收场,他却改变命运!
时间:2023年08月23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近期,我们分析了“带母上学”杨元元的悲剧经历。



家境贫困的她带着失业的母亲上大学,甚至跟母亲同住学校宿舍。她从小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发奋努力,最终考上了研究生。但开学没多久,她却在大学宿舍自缢身亡。

杨元元的悲剧引发了大量网友评论,文章阅读量已经突破100万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想分享另一个同样因为生活艰苦、不得不“带母上学”、并一度因此轰动全国的真实人物——刘秀祥。

而且,同样是曾经“带母上学”,但他的“命运”与杨元元的截然不同。

01、父亲早逝,与“疯母”相依为命

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做弄林。这里的村民多年来主要是靠种几亩薄田和到山上挖药材为生,日子非常困苦。刘秀祥就出生在这里。

虽然他们家很穷,但周围的村民都穷,大家都差不多。而且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上面有哥哥和姐姐,爸爸会经常抱他上山玩耍、采药,妈妈也对他细心照顾,大家都很疼爱他。

如果撇开贫穷,刘秀祥可以说是度过了无忧无虑的4年。

可是4岁那年,他爸爸突然脑溢血去世,妈妈承受不了这个打击,很快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后来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的妈妈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劳动了。

其实,刘秀祥妈妈当时得的很有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逐渐继发了抑郁症状和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当地条件艰苦,医疗水平有限,她难以得到准确的诊断,更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治疗。

幸好,刘秀祥还有一个10岁的姐姐和一个7岁的哥哥,家里的重担主要落在了哥哥姐姐的肩上,乡亲们也尽量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时的刘秀祥虽然过得更苦了,但还算是有所依靠。

又过了几年,哥哥姐姐相继出门打工,但至今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音信全无。从此,家里只剩下10岁的刘秀祥和患有精神障碍的母亲,他无法再依靠谁,只能自己撑起这个家,养活自己和母亲。

刘秀祥知道自己那么小,没办法种地,就把家里的几亩地租给别人,一年只收一些稻谷作为自己和妈妈的口粮。他还一度想过家里都困难成这样了,干脆不读书了。

但学校里的老师急了,因为刘秀祥的成绩非常好,如果就这样退学,老师觉得太可惜了。老师找到他,告诉他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你尽管来读书,学费和书杂费你不用担心。”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刘秀祥重回校园。而且他已经明白,如果他想让自己和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哪怕再苦也要熬过去。

每天放学后,他要连忙跑回家看下妈妈是否平安。然后他需要种菜、劈柴、做饭、照顾妈妈吃饭。忙完这些以后,他才匆匆扒几口饭,抓紧时间学习,经常学到深夜。

早上起来,他要先安顿好妈妈,然后赶去学校,上学的路上还会收集瓶瓶罐罐,用来卖废品赚钱。到了周末或假期,刘秀祥没有休息和放松,玩耍更是“奢侈品”,因为他要跟着大人们到山里采草药赚生活费。

除了经济上的苦,刘秀祥还要遭受精神上的苦。因为他总是忙着学习和赚钱,家里还有一个“疯母”,他和同学们格格不入,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挤。

村里的孩子会朝他和他妈妈扔小石子、扔牛粪,他奋力保护妈妈,妈妈也同样朝着对方吼,虽然她的精神已经不正常,但仍然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儿子。

刘秀祥不止一次在夜里独自偷偷抹泪,也不止一次想过放弃。他的心里面始终有希望,只要妈妈在,他就觉得有家、有牵挂,他要靠读书改变命运,改善他和妈妈的生活,“我并不觉得苦,因为我必须要从山村那种环境里走出来。”


02、高考落榜后,他曾想过自杀

小学毕业时,刘秀祥考出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但因为没钱,他只好去了一所民办学校,因为成绩优秀,学校给他免了所有学杂费用。

学费的问题解决了,但如果去县里上学,家里的母亲怎么办?

“我绝对不能丢下母亲,我必须照顾她,”13岁的刘秀祥早已不是一个孩子了,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和顶梁柱,他要读书,也从没有想过抛下母亲。他想带妈妈去县城读书。

当时村里很多人反对他这个决定,觉得他一定坚持不了多久,要么就是妈妈会拖垮他,要么是他和妈妈两个人一起坠入深渊,但刘秀祥没有动摇。

他带着母亲到了县城,在学校附近搭了个棚子,就是卧室;在棚子前挖了个坑,支了个锅,就是厨房。

他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去捡废品卖钱,去工地搬砖,去山里挖药材,还做过矿工、服务员,只要能挣生活费,他都愿意做。而且哪怕日子再苦,他都没有开口向学校求助过。

初中三年,刘秀祥依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有的老师知道他贫困,劝他报中等师范,这样他和妈妈的生活很快就能改善。但刘秀祥的梦想是读大学,他依然选择了读高中。

为了凑高中学费,他跟着老乡去水电站扛钢筋。因为过度劳累,他晕倒在脚手架上险些丧命,但他始终没有退缩。高中三年,他除了上课和学习,其余时间几乎就在各个工地和捡废品中度过。

因为过于劳累,平时成绩很好的他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导致高考发挥不理想,跟心仪的大学只差了6分。

生活的苦没有压垮他,可是与梦想失之交臂,这差点打败了他。

后来他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的时候回忆,他当时非常不忿,“我一直用生命在学习,在和命运作斗争,但上天对我不公平,对于我这样一个人,老天竟然让我以失败和落榜而告终”。

他还开始抱怨父亲,觉得父亲把他带到这世界不久后就离开了,不但让他失去了父爱,还让他失去了母爱和一个家,失去了所有的保护。

央视记者问他,“可是高考考得不好,还可以再考一次啊?”

刘秀祥摇摇头,“我的高考和别人的不一样,别人失败了还可以再来一遍,甚至两遍。但对于我来说,多一天都是煎熬。”在极度沮丧和绝望的时候,刘秀祥甚至想过抛下妈妈、选择自杀。

他开始翻阅自己多年来记的日记,一方面是想在自杀前看看自己十多年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另一方面,他仍然有一丝留下来的愿望,他想看看日记里有没有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

可是日记本里记载的几乎都是过去困苦的日子,每看一篇都是不美好的东西,不是哪天妈妈犯病了,就是哪天又没吃东西。刘秀祥越看越绝望,直到他看到2002年5月19日,他在日记本里写下的一句话: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刘秀祥一下子释然了,“我想起了那些孤儿,他们连爸妈都没有,我至少还有个妈妈。有她在,我就有个家。我回家能痛痛快快地喊一声妈,我能够抱着妈妈痛哭,哪怕她不知道我为什么哭。”

从那一刻起,刘秀祥知道自己一定要活下来。

他决定再次参加高考,连续几次找到一所中学请求免费补习,最后一次申请时,他甚至给校领导下跪。校领导被他的事迹和真诚感动了,同意了他的请求,还发动全校师生为他捐款,让他安心备考。

03、千里背母上大学后,他成为乡村老师

第二年,刘秀祥再次出征考场,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为临沂大学),圆了大学梦想。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刘秀祥再次去工地打工,开始挣大学学费。

2008年9月1日,刘秀祥带着母亲到大学报到。黑黑瘦瘦的他,一只手提着一个编织袋,另一只手牵着头发花白、神情呆滞的妈妈。“背疯母上学”的照片就是当时拍下的。

很快,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刘秀祥出名了,大家说他是“贵州第一孝子”,有些人开始跟他联系,希望资助他在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只要他接受,他不需要再自己打工挣学费,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他和妈妈的生活立刻就能改善。

但他拒绝了外界的资助,“我觉得一个人的苦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或者社会索取的一个资本,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得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大学四年里,他打4、5份工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他还参加竞选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和团委宣传部部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受到学院领导及师生的好评。

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他自己都还吃不饱穿不暖时,他就已经开始帮助别人。他帮许多贫困学生联系校外兼职,而且从初中起,他就默默资助3名贫困学生,其中两人于2009年和2010年考取了大学。

2012年7月,刘秀祥大学毕业,有来自北京、深圳等多家企业为他提供了优厚的工作岗位,有的企业甚至提出了55万年薪。

但刘秀祥再次拒绝了。他一直资助着一位农村女孩,叮嘱她一定不要放弃学习。可是有一天,女孩打电话给他,说自己不想读书了,因为家里让她赶紧嫁人。

刘秀祥意识到,虽然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山里还有很多孩子没有意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望谟老家当一名乡村老师。

他骑着摩托车,到处说服农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读书有多么重要。他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却发现远远不够。

他是一个非常自强、骄傲的人,最难的时候他都宁愿靠自己,不想接受外界的资助,也不愿意多说自己的悲苦经历。但为了筹到更多资助资金,他开始接受演讲邀请,只要对方愿意资助学生。

其实对于刘秀祥来说,每一次演讲就相当于揭开自己过去的伤疤,他会感觉到内心在痛,每讲一次就痛一回。包括他接受央视专访时,镜头前的他一度红了眼眶。

但他为了资助学生,为了鼓舞更多穷苦的孩子继续学业,他坚持演讲。截至2022年10月,他累计开展了2000多次演讲,他和他的老师们累计牵线对接资助学生4000多人,资助资金超过1000万元。

现在的刘秀祥已经是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的副校长,是中共二十大代表,曾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他还跟一位同样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女老师结了婚,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跟母亲和妻女住在教师公寓楼里。他依然很用心地照顾母亲,母亲精神很不错。

面对一切的荣誉,刘秀祥很谦虚:“我只是一个幸运者”,“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刘秀祥仍然奋战在乡村教育的一线,看到家里贫困的学生时仍然会心痛,并想尽办法希望帮助他们走出来。

网上有很多关于刘秀祥事迹的文章和专访视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来看一看。虽然对他来说,一次次“揭开伤疤”确实很痛,但听着他亲自诉说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的人生感悟和人生使命时,确实令人感慨良多,很有启发。

04、他为何能放弃高薪工作,选择追逐梦想?

同样是“带母上学”,杨元元的人生走向是令人压抑的,但刘秀祥的选择和事迹却感动了全国人民,振奋人心。而且,刘秀祥的生活条件显然比杨元元的更艰苦。

可能很多人觉得奇怪,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刘秀祥一直追逐梦想,甚至能放弃高薪的诱惑,回到老家从事艰苦的乡村教育事业?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因素有3点。

第一点是他出生后一直到4岁的宝贵家庭经历,虽然幸福的时光很短,但给予了刘秀祥巨大的力量。

刘秀祥家虽然很穷,但那时他有父母、哥哥、姐姐的宠爱,家庭氛围是温馨的,他在爱的环境中长大。

他的父母虽然不懂得什么是科学教育、精神心理学,但在无意中,他们给刘秀祥创造了温馨家庭氛围,提供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滋养。

虽然只有短短的4年,但这导致他从小就很爱这个家,尤其爱妈妈,这是他后续能够积极面对困难的重要基础。

我们曾经分析过“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从小的家庭氛围良好,接受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灵滋养,ta后续将更有可能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农村妇女反而比城市女性更有智慧,更懂得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很多人觉得农村妇女都很蛮横,什么都不懂,但其实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智慧,跟他们的学历、知识量并不是完全对等的。

刘秀祥后来即使再苦、再累,他都对妈妈不离不弃。他对妈妈的爱和孝顺是发自内心的。自从他4岁时妈妈患病后,妈妈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了,更别说对刘秀祥提供教育和照顾了,但当他被人欺负时,妈妈会站出来愤怒地大吼,他仍能够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护。

而且,虽然刘秀祥母亲患病了,这非常不幸,但从积极的角度看,正因如此,母亲无法参与刘秀祥后续所做的所有决定,他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

否则,如果他的母亲精神正常,一直照顾他长大,母亲出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也很有可能劝儿子早早放弃学业,还不如早点外出打工,帮补家用,最终刘秀祥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

我们当然不希望刘秀祥的母亲患病,不希望刘秀祥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但从客观上,他的不幸也让他拥有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更大自由度。

希望父母们要对此有所意识,随着孩子日渐长大,父母要让孩子在不触及底线的前提下,拥有较充分的选择权,不要因为父母自身的认知局限而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安排,这很有可能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第二点是刘秀祥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内心的转变,虽然他一度绝望到自杀,但最后迎来了精神上的巨大提升。

刘秀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有信心的,小升初考了全县第三,后来又考到了重点中学,如果发挥正常,他考取心仪的大学完全没有问题。

虽然他知道考上了大学后,他仍要努力地挣学费、生活费,但至少能实现梦想,这是支撑着他的目标和信念。

但高考前夕,他因为常年劳累而病倒了,以6分之差高考落榜。刘秀祥再也承受不住了,以前他所受的苦,他都可以承受;但既然都这么苦了,为什么老天爷还不愿意让他圆梦?

他开始了抱怨,抱怨命运,抱怨父亲。他无法承受再次复读的痛苦,因为那意味着他又要重头再来,一边做苦力工,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

虽然别人说起他的事迹都觉得他坚强乐观、自强不息,但生活的重负对他来说每天都是煎熬,个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万念俱灰时,他甚至顾不上母亲了,他只想通过自杀结束痛苦。幸好他翻看了自己的日记,并被自己曾经写下的那句话击醒了:

“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实际上,这句话让他瞬间顿悟了,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减缓自己的痛苦。他必须珍惜目前的所有,挑战生活的困难和不幸,在不经意中,他由“受害者”思维转化成了“幸存者”思维。

虽然他从小吃苦,逆商本来就比一般人高,但在遭受重创并看到了这句话后,他的逆商变得更高了。甚至可以说,过了这一个坎儿,他后续人生中几乎没有坎儿能够让他畏惧和退缩了。

第三点是他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使命,而这源于他积极的三观。

刘秀祥虽然一直过得很苦,很渴望改善自己和母亲的生活,但他从来不是一个只想自己的人。他不但不自私,还非常有同理心,希望做对社会、对别人有价值的事。

他中学时玩命地挣学费和生活费,差点从脚手架上摔死,却还挤出一点钱资助了3个贫困孩子读书。他不愿意因为名气而接受企业的橄榄枝,反而决定回到老家从事乡村教育事业,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锦衣玉食、享受生活对于他来说几乎毫无吸引力,他更在意如何利用自身的经历和能力,去做一些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事业。

这种宝贵的品质和积极的三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4岁之前来自家庭的心灵滋养,二是他一路走来老师们对他的无私帮助和教诲。哥哥姐姐出走后,他曾想辍学,但他的老师帮他垫付了学杂费,让他“尽管来读书”。老师的帮助促使他改变了命运,他也很想成为那样的老师,去改变其他大山孩子的命运。

我们以前分享过一个案例,一对复旦教授的儿子从小衣食无忧,但他觉得人生活得没有意义,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刘秀祥吃尽了生活的苦难,但他却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并不断为之奋斗,在乡村教育事业中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希望父母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理想,这能成为孩子冲破困难的强大动力。

不过,虽然刘秀祥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也获得了很多社会荣誉,大家都敬重他。但是希望他能注意以下几个可能存在的隐患。

一方面,刘秀祥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也是一位乡村老师。他们两人都从事乡村教育事业,三观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但刘秀祥的人生经历十分特殊,可能他仍有一些观念在别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希望他跟妻子产生矛盾时,仍能有意识地与妻子继续积极磨合、理性而深入地沟通,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两人形成更加一致的、属于这个小家庭的三观,避免产生婚姻裂痕。

另一方面时,希望他跟女儿相处时,要注意到时代的变化,切换好角色。

他的经历让他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超强的逆商,但他的女儿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复他的经历。他的女儿将会基于他所创造的生活条件上,有一个不一样的、独立的人生。他不能单纯靠个人经验和感觉去教育女儿,而要掌握真正引导孩子成人成才的规律。

希望他不要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强加到对女儿的家庭教育上;不要把自己的优秀泛化到家庭教育中,以为自己那么坚韧和优秀,女儿就必须也坚韧且优秀;更不要有意无意地强迫女儿也必须选择乡村教育事业。

在学校里,他为了鞭策学生们不断努力,他可能是一个严厉而有威望的校长。但回到家里,他要注意切换成温和可亲的父亲,像他父母那样,给女儿创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

还有,他说他每次在演讲中介绍过去悲苦经历时,内心都会痛,就像一次次把伤疤揭开给别人看。确实,过去的遭遇对他来说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每次提及都是创伤激活。

希望他能想办法修复主要的心理创伤,进一步实现认知上的升华,演讲时感受到的不再是心痛,而是感受到社会的支持、自身的奋斗带来的正性能量。在技术层面,我们可以利用深度心理干预技术帮助他修复主要的创伤,可惜目前还没有机会。

同样是“带母上学”,刘秀祥的生活比杨元元的更苦,但他目前的生活比杨元元的正能量得多。为什么两个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明天我们会继续深入分析。

责任编辑:婙莛

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