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说好一起做咸鱼,你却偷偷翻了身
时间:2022年12月07日 10:00  来源:丸子  浏览次数:  分享:

说好一起做咸鱼,你却偷偷翻了身-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文案:丸子
排版:cb
审核:心理中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种场景(或者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每次考完试都会说,这次考试完蛋了,有许多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感觉考不好了,结果每次成绩名列前茅;每次投稿的时候都会说自己肯定中不了稿,结果没过多久一篇又一篇论文发表在顶刊上。提到这些场景,大家可能首先想到这些人是在“凡尔赛”。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虚伪”的,还有可能是一种心理调节机制的体现,这就是“防御性悲观”。人们往往认为乐观总是好的,然而美国作家Lisa Kleypas却说,“我喜欢悲观主义者,他们才是那些带着救生衣上船的人”,防御性悲观正是这种可以带来好处的悲观。


什么是“防御性悲观”

要了解什么是“防御性悲观”,就要先从我们日常经常接触的“悲观”情绪讲起,悲观情绪是一种消极的精神态度,对一个给定的状况总是倾向预见不好的结果。悲观的人倾向于关注生活中的暗面,也容易将生活赋予灰暗的色彩。

但是对于悲观而言,也是有很多类型的:

气质性悲观:气质性悲观是一种整体的倾向性,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悲观。对于有气质性悲观的人来说,悲观的情绪是蔓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对人的影响是整体性的,特别是对生活有一种无意识的悲观预期。

归因性悲观:归因性悲观也叫解释性悲观,主要是指倾向于把已经发生的负面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也就是总是从自身找原因,总觉得事情没做成一定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这种悲观倾向是对问题的一种解释策略。

防御性悲观: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悲观是在认知策略层面的,即防御性的悲观。防御性悲观指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前,就会把预期设置成很低的水平,不会对一件事有过高的期待。这样就避免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问题。但一个处于防御性悲观情绪里的人并不会把最坏的结果当作必然,而是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以及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自己应该怎样应对。

“防御性悲观”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往往会将悲观情绪和焦虑、抑郁联系在一起,悲观也往往是心理疾病的诱因,但“防御性悲观”恰恰是一种缓解焦虑的策略。

防御性悲观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认知策略。设置较低的期望水平能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减少可能遭受的打击。同时,防御性悲观者会反复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使他们对于周围的风险因素保持着警惕的态度。提前假设可能出现的最坏的情况,对消极结果的关注能够推动他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做出努力。合理地利用这种策略,就可以使他们将焦虑转化为动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增加顺利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所以会反复查漏补缺;害怕资料出问题,所以习惯提前备份等等。

“防御性悲观”的人可以避免过大的失望,与之对应的策略还有“战略性乐观”,在事情发生之前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乐观期待,甚至乐观幻想,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二者都是很实用有效的行动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悲观和乐观只是我们采取的不同的动机取向,他们之间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

心理学家发现,违反自己本身的动机取向,一味地要求自己用某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一个防御性悲观的人来说,强迫他们乐观积极起来,或者对于战略性乐观的人,强迫他们“防御性悲观”,都收不到什么好效果。



如何运用好“防御性悲观”

那么我们要怎么运用这种实用的认知策略呢?

首先要有悲观预期,对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光有最好的设想,还要有最坏的预期,只有做好面对多种情况的心理准备,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足够可靠的“安全垫”;

其次是心理演练,对于各种可能的结果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提前预演一遍,特别是如果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如何保持冷静,尽快做出正确的决策?

再次就是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对于各种的结果,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行动预案,要做出应对步骤和计划,而不是只沉浸在恐慌和焦虑之中。准备好坏情况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比如害怕第二天考场上忘带准考证,那么就可以提前在手机上设置定时提醒,晚上睡觉之前再确认一遍。

对于天生的乐天派,防御性悲观告诉我们要学会在乐观的基础上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采取行动积极预防。而对于习惯性悲观的同学来说,虽然“防御性悲观”是有好处的,但也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避免在所有事情上都防御性悲观。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对于一切大事小事都用上防御性悲观,只会让你陷入无用的精神内耗。正确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哪些事情上你需要勇敢面对、积极避免最坏的情况出现,而在哪些事情上你可以相对从容,保持“松弛感”。

2. 悲观要适度。事情所假设的最坏结果只是一种可能而并非必然,最佳的应对策略是行动起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避免沉溺在过度悲观的情绪里,使悲观情绪变成一种“自我妨碍”。

3. 适度在他人面前表达悲观。尽管防御性悲观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策略,但在他人面前过度表现自己的悲观,最终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难免被打上“凡尔赛”的标签,对于个人的社交关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交中换位思考,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要过于频繁地诉说自己的悲观和焦虑。

总之,是在处理未知的事情时,我们应当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行动策略,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但与此同时也不要因为对未来过于悲观的预期而产生没有必要的困扰。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在未来得到自己期待的结果!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