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咨询:
女儿13岁了,上初中前很乖很懂事,成绩也很不错,当然我们以前对她的管理也比较严格。
初一开始发现她的变化很明显,脾气暴躁易怒,经常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和父母吵架,让我们很意外也头疼。
由于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了很多,女儿的成绩有些下降,她要求父母监督她学习,但脾气仍然一点就着,一言不合就起冲突。
之后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们找了心理咨询师。
家长先和咨询师聊了一次,女儿做了几次心理咨询,我们意识到之前的教育方式问题很大,决定开始改变,家长无条件接纳和放手,放松对孩子的限制。
没想到,在这种放手下,女儿变本加厉,不仅玩游戏非常过瘾,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玩游戏来黑白颠倒,晚上不睡早上起不来,开始厌学了,补习班全停了,作业不做,不出门不运动不讲卫生,从一开始的偶尔请假发展到几周几个月都不肯去上学了。
为何原本只是脾气暴躁的孩子,做了心理咨询后,发展成厌学、网瘾,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解读:
从题主的问题描述来看,可以感受到对于孩子问题变化的苦恼、困惑,以及对心理咨询的质疑。
当女儿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可想而知家长有多么无助、焦虑和头疼。
“为何原本只是脾气暴躁的孩子,做了心理咨询后,发展成厌学、网瘾,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
似乎孩子的变化是心理咨询导致的,“心理咨询会越治越严重”,甚至不少人会认为“心理咨询本身就是在向孩子传达‘我们都认为你有问题’的事实”。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和担忧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心理咨询对于挺多人来说是新生事物。
其实,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很多青春期孩子的问题表面看起来类似,但背后真正的问题却千差万别,这与家庭文化、环境、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历程、性格特质等密切相关。
所以咨询师在帮助孩子和家长的时候也会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收集资料了解情况,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由于问题不是一天形成,家长与孩子的成长与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有时候会像波浪一样看似到了谷底,实则正在向前。而仅仅几次的咨询,可能连信任的咨访关系都未必建立起来,是很难看到明显效果的。
今天我们会结合听说吧多年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形,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理解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就可以理解孩子在咨询过程中的变化了。
那么,引起孩子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1. 长期不良教育方式引起孩子的爆发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3岁就已经开始发展,这时爸妈就要从穿衣、刷牙等小事入手,让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从而慢慢放手。一般到了12岁,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题主的教育方式从对女儿的一直严格管理到突然的全面放手。可以想到,孩子过去一直生活在家长的限制和掌控之下,没有自主权,虽然表现乖巧,但可能只是表面迎合,内心有很多的憋屈和不满。这些情绪被长期压抑,总会有一个时间和契机,通过各种形式爆发出来。
青春期,孩子内心充斥着变化和冲突,又被称为“反抗期”或“叛逆期”,是各种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
父母放手比较晚,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未形成,但青春期孩子自我力量又提升了,此时的孩子会争取自主权和自由的空间。
你若不给她,她会和你对抗,而且叛逆和对抗的力量还比较强,若是给了她,她自我管理能力弱会失控,陷入角色混乱和迷茫,让家长非常苦恼。
一方面她未发展出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服从他人的管理,此时形成了新的矛盾。
对于这种情况的孩子,并不建议一下子完全放手。因为这样做了之后,孩子想自我管理但做不到,因此自卑、受挫、受打击后很容易破罐子破摔。
建议家长和孩子协商好,从简单日常的事情开始放手,要有一个慢慢放开的过程。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同时,更要尝试去和孩子沟通,理解不良行为的背后,真正困扰她的是什么,然后去帮助她。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问题表象是厌学、沉迷手机、叛逆,还暴躁易怒喜欢砸东西摔东西,听不进家长的一点点建议。
问题背后,隐藏着各种情绪问题,如:强迫症、恐惧症、躁郁症或抑郁症等。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寻找相关的咨询师,甚至必要的时候需要药物干预。
另外,13岁的青春期孩子,虽然有了成人感,但她是未成年人,仍然是需要家长一定程度的引导的。在此同时,家长还要学会示弱,和孩子交朋友,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孩子才更愿意打开心扉与家长倾诉苦恼,家长才能更好的理解、支持、引领、帮助孩子。
2. 对于“无条件接纳”的误解
从题主对孩子全方位放手的做法来看,可能认为“无条件接纳”是接受孩子的沉迷手机和日夜颠倒。
其实很多家长自己也会心怀疑虑:孩子明明做错了,我“无条件接纳”,那不是害了孩子吗?他做什么我都同意,那岂不是太无法无天、太任性了吗?
有这样的疑虑,恰恰说明,关于什么是无条件接纳,很多家长是有误解的。
所谓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全部行为。
在行为层面,作为家长,在孩子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是负有责任的。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还是需要纠正和规范的,并非放任不管。
例如:不要强迫2岁的孩子从1数到10,不要认为3岁的孩子不分享那就是自私,也不要把孩子的哭当作无理取闹。
所谓无原则纵容是指: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里已经一堆了,要买还给买;5岁的孩子还在喂饭,那就太不合适了!
所以,对于女儿表现出来的问题,家长可能难以接纳她的这些行为,但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理解她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才好帮助、引导孩子改变。
这并非控制孩子。
控制孩子是指命令孩子干这干那,而接纳孩子是指,我们接纳孩子的问题,不逼着她改变,但家长会做出改变,或者改变环境,从而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改变。
3. 治愈和成长过程中的必经过程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很多来访者都会出现了情绪或行为变化,都是正常的,因为对当事人的内心有扰动,这恰恰是心理咨询的效果。
这些变化包括我们认为的良性的,或者更“糟糕”的。
良性的我们可以理解,但更“糟糕”的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心理咨询有时候类似做手术,需要触碰痛点,有时候来访者有一些看似“退步”的表现,恰恰是说明触碰到了核心。
比如,有些情感隔离或者真实情感长期被压抑的来访者,他们回避、隔绝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但通过心理咨询后,内心从“玻璃罩”里走出来了,会感受到真实的痛苦。
比如,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很多孩子在咨询中或咨询后,情绪会变得更加强烈。有个孩子在咨询室中嚎啕大哭,甚至捶打沙发。在咨询后变得更加叛逆,脾气也更强烈了,家人有些担忧甚至被吓到,因为孩子从未这样,也不知道孩子怎么为何这样。
家长参与到咨询后,才意识到问题,孩子一向懂事听话,也很压抑,在咨询师的温暖包容和支持性的环境下,释放了隐藏多年的情绪。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后,暴躁的情绪也越来越少,也习得了用更好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经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疏导后,情绪变得很平和,也基本没有再出现行为问题。
因此,很多在咨询中看似“更糟糕”的表现,实是咨询进展的标记,是心理咨询效果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咨询中,如果发现情况变得超出你的预期,可以及时地和咨询师会面沟通,表达自己的疑惑,澄清存在的误解,以免存在的偏见延误了正常进行的咨询。
那么,针对女儿目前的情况,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建议孩子和家长都坚持咨询,并把自己内心的疑惑告诉咨询师,如果觉得咨询师帮不到你们,也需要和咨询师讨论,让其推荐能帮到你们的匹配的其他咨询师。
孩子形成今天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日之寒,想要通过几次的心理咨询就看到孩子的好转,是不太现实的。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双方投入时间精力的长期过程。而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是表象,实则反映了家庭里面潜藏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对于孩子的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一个家庭都需要参与的过程,不但会帮助孩子调整行为,父母也需要反思和调整。
可能在一个阶段,心理咨询主要以孩子为主,也可能在另一阶段,以父母为主,必要的时候,全家一起做家庭咨询。
很多家长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但可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去改变,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感到困惑和无助,这就需要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寻求帮助,从而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否则,孩子虽然做出了一些调整和改善,一旦回到没有处理好问题的家庭环境中,还是会被打成原形。
另外,咨询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立竿见影,更需要家长保持足够的耐心。
文:李建学
责任编辑:殷水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