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不会只留下“伤疤”,还有......
时间:2025年06月19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很多人在追溯自己,探索自己的时候都会提及到原生家庭,童年创伤等经历,可能都会想为什么我要经历这些或者为什么受伤的是我而沮丧。

似乎,这些过去的伤口,让我们人生遮蔽了阳光。但其实我想说,在这些过去的经历中不会只留下伤疤,还会结出愈合的能力。这也是我在跟来访做心理咨询时,常常会在咨询结尾阶段前,经常会跟来访探讨的议题。
早期经历塑造我们,但塑造的结果绝非仅是伤痕累累的被动产物。在那些为应对困境而发展出的模式中,往往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力量与资源。

人的心理结构是在与早期环境(尤其是主要养育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当环境存在不足、冲突甚至创伤时,为了适应环境、保护心理完整性、维系至关重要的联结,个体会无意识地发展出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这些机制在当时是生存所必需的智慧,是幼小心灵在有限资源下所能找到的最优解

这些在困境中被迫发展起来的能力,并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自动消失。它们成为个体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并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持续运作。 我们常常只关注其带来的症状或不适——比如过度敏感、回避亲密、苛刻的自我要求——却忽略了这些模式背后所凝结的心理能力。

一个在情感不稳定环境中学会察言观色的孩子,其发展出的对他人情绪极其敏锐的觉察力,成年后可能转化为深刻的共情能力和人际理解力。

一个需要不断揣测养育者未明说的需求才能获得些许关注的孩子,其被迫锻炼的解读非言语信息、预测他人反应的能力,可能在未来成为洞察力或策略性思维的基石。

一个鲜少得到肯定、甚至常被贬低的孩子,为了维系一丝自尊,可能将注意力转向外部,发展出精准识别他人优点和潜力的能力,尽管这曾伴随着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一个在情感上长期被忽视、只能依靠自己的孩子,其被迫过早建立的心理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韧性,会成为日后面对逆境的重要支撑。

这些能力,并非对创伤的美化,而是个体在逆境中发展出的适应性资源,是生命力在压力下的顽强表达。万物皆有两面,经历创伤后能坚强地下来,那意味除了我们有伤口,也有愈合的能力。

当我们能对内在资源的整合时,这意味着我们逐渐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拥有哪些在特定困境中发展出的独特能力。不回避这些能力与早期痛苦经历的关联,理解它们为何、如何被塑造。

慢慢思考与转化,在当下更安全、自主的成年环境中,这些能力的适应性。哪些依然有效且有益?哪些在当下情境中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限制?如何将它们从被迫的生存策略转化为主动的选择和优势?将这些能力视为自我的一部分,纳入更完整的自我图景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

看到并理解创伤是疗愈的开始,而识别、认可并整合那些在创伤中生长出的内在资源,则是走向更自由、更富力量感人生的关键一步。

虽然过去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面对困难困境也从来不是无能为力。在那个时候,小小的我们都能走过来,那还有什么是我们现在不能应对的?
我们既要看到伤口,知道我们为什么而痛,也要看到创伤给我们带来的瑰宝,这是独属于你的珍宝,它能让你爬向更高,触达蓝天。(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