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比我过得好?ta一定用了黑魔法丨《嫉妒与社会》
时间:2024年08月19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比我过得好?ta一定用了黑魔法丨《嫉妒与社会》-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Banshee
编辑:发呆暂停
美编N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姐,朋友圈删了呗,我是无所谓的、没那么容易的、不轻易破防的,但是我一个朋友可能有点汗流浃背了。她不太舒服想睡了,当然不是我哈,我一直都是行的,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的心态看吧。就是想照顾下我朋友的感受,她有点破防了,建议还是删了吧,我是没什么感觉的,就是为我朋友感到不平罢了,我是没有破防的。”

“破防”,这个词在当今的互联网海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一个人因为看到某些事情或接收到某些信息而受到情感的冲击。“破防文学”的流行也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嫉妒”这一隐秘情感时幽默又自嘲的反应,当我们看到甜甜的爱情降临在网友头上时,看到“精神小妹”一路逆袭成为哈佛博士时,甚至看到网友抽到了自己一直爱而不得的小卡时,我们便可以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破防文案,愤怒而不失体面地留言,完成一场有关嫉妒的赛博复仇。

嫉妒,是一种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情感,但往往却是隐秘且不被承认的,回想我们日常的情绪表达,愤怒、自卑、羞愧……这些词汇背后似乎都藏着嫉妒的影子,只是我们很少直接说出:“我嫉妒他。”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厄里斯,嫉妒抛出一颗闪耀的金苹果,掀起巨大波澜,它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悄无声息却如影随形。

赫尔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1922—1993),学习了医学、哲学和心理学,是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美因茨大学社会学、哲学研究所教席教授。他想要揭开嫉妒的神秘面纱,把它流窜于人类社会中的身影拿到阳光下,剖析再剖析,最终写成了一本有关嫉妒的百科全书——《嫉妒与社会》。

01

嫉妒的定义

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有关“嫉妒”一词确切的定义和标准答案,那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舍克针对这简单的两个字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文学作品到民间谚语,从古高地德语、古北欧语到现代德语和英语、美语,“嫉妒”像被切成薄片,放到了显微镜下,让读者可以窥见隐藏在嫉妒里的文化元素。

“嫉妒”的要素包括报复心、内心的煎熬,包括看到他人的繁荣和优势令人痛苦,还倾向于破坏他人的价值财富而非自己去努力获取。我们可能在幼儿身上更加明显地看到这种情感,当一名幼儿看到其他幼儿拥有自己没有的玩具时,他可能会有这些表现:试图偷偷破坏他人的玩具,或者告诉他人这个玩具有多糟糕,同时他自身也会感受到对自己的攻击性以及痛苦。舍克还通过把德语中的“嫉妒”(Neid)与“妒忌”(Eifersucht)的明确区分来阐明“嫉妒”的独特之处。承认感受到“妒忌”更容易,而嫉妒则是一种可耻的情感,妒忌的人虽然也是在与他人的竞争或对比中处于下风,但与嫉妒的人不同,他们并不会感受到自我贬低等强烈的负面情感;而嫉妒会让人在其关注的领域出现自我价值感的贬损,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是基础、原始的,是深度的、神秘的,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existentielle)。

舍克强调,嫉妒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复杂产物。人类对嫉妒的敏感度远超其他生物,其中一个原因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较长,使个体在家庭内暴露于兄弟姐妹间嫉妒的时间远远超过任何动物,这种观念似乎与阿德勒的观点不谋而合,阿德勒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卑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比不上年长的兄弟姐妹而产生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个体会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追求优越。这种追求优越的过程就是超越自卑的过程,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可以激发这种超越的动机,使个体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02

嫉妒与原始社会

有没有不嫉妒的社会?舍克提出了这个问题,也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舍克认为“嫉妒”的强度并不取决于刺激的大小,而是更多取决于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即社会接近可能成为嫉妒发生的原因。具体来说,社会距离指个体或群体间相互认同、了解的程度,描述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政治地位、空间位置、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是最原始的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接近,嫉妒也是无可避免的。其结果就是每个民族、每个社会、每种文化中都有一些举措以习俗或规范的形式出现,用来消解嫉妒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列举了一个波利尼西亚岛屿民族的研究来佐证社会距离在嫉妒中的作用,岛上的渔民群体之间有一种原始的习俗:如果一个人只捕到一两条鱼,而同一艘船上的同伴们没有任何收获,那么他就会把鱼送给船上的其他成员;如果不这样做,他就会有被恶意诽谤的风险。但如果他是独自在内陆湖泊里捕鱼,那他可以保留自己全部的收获——这种区别展示了社会距离在嫉妒中的重要作用,当他们同为一艘船上的成员时,他们的距离比在湖泊中独自捕鱼要近得多,所以他人的渔获更容易引发嫉妒。

由此可见,即使在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原始社会,社会距离也存在在这个社会每个成员的身上,而嫉妒就在社会距离的接近中悄然诞生。

03

嫉妒与中世纪黑魔法

这章是本书中相对独特且独立的一章,也是学堂君认为本书中最出彩的一章。在全书的时间线索里,嫉妒在这里走到了黑暗的中世纪,成为恐怖的猎巫运动的幕后黑手,但鲜有人对此提出指控。于是舍克化身检察官,拿出了嫉妒具有破坏力的罪证。

最初的猎巫运动中,受到指控的是那些被认为嫉妒他人并希望伤害他人的人,当人们试图从情感上找到不幸的根源时,会很自然地瞄准可能心生嫉妒的人,因为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渐渐地,嫉妒的人反过来成了指控者,被指控的人变成了那些相貌出众、品行端正、自豪富有的人,毕竟厄运只会降临在那些有东西可以失去的人身上:健康、美貌、财产、家庭——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这一定是由于他们使用了黑魔法,他们的成功和幸福被视为来自邪恶力量的结果。无论是嫉妒者还是被嫉妒者,都逃不过被审判的命运,在嫉妒的驱使下被狩猎的人越来越多。

其中有一个观点非常有趣,舍克发现使用英语写作的学者在研究人类学命题时往往使用女巫(Witch)一词,巫师形象也常常是女性。联系到“嫉妒”一词在汉语中的来源,《说文解字》中将“嫉”解释为如女人般心灵受伤而形成的一种仇恨心态,“妒”为妇女争宠而嫉恨夫婿,这种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女巫、猎巫运动有相似的逻辑,“女性总是被迫与同性竞争以赢得男性的青睐,总是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得不嫉妒的处境。”这或许可以为舍克认为嫉妒催生出中世纪黑魔法的观点又添一个证据。

只不过舍克看到,嫉妒与巫术的渊源还要更早、更广一些,他列举了全球许多原始部落中的巫术受到嫉妒驱使的证据,年龄、性别、私有制、社会价值等因素让嫉妒出现在黑魔法中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非洲洛维杜人的文化中,一个异常年老的人容易被认为是巫师,因为他的长寿被认为是他用年轻亲属的生命来交换的自己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嫉妒成为使用巫术的证据,在这一古老的部落中不断传承着。

从这里开始,舍克开始把嫉妒真正开始与社会联系起来,他尖锐地指出早期人们对黑魔法的信仰,与现代的观念差别不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些人通过一种复杂的经济理论,认为自己被企业家剥夺了权益,某些国家的政治家同样认为自己被工业化国家掠夺了;而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自己被邻居通过使用黑魔法剥夺了部分收成。

04

嫉妒与现代社会

舍克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背景让他在本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中都能精确地剥离出嫉妒在社会中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冷战时期,因此舍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也难免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希望能够通过对于嫉妒的剖析找到构建更好社会的答案。

本书开篇即指出,嫉妒是社会存在的核心问题,一旦两个高等生物能进行相互比较,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他指出了两个事实:一方面,嫉妒的普遍性远远超过迄今为止其被承认甚至被意识到的程度,事实上,只有嫉妒才使任何一种社会的共同生活成为可能,因为嫉妒的存在,人类文明创造出了社会制度,利用或强硬或隐秘的规则对嫉妒加以约束,如果没有嫉妒,那么我们的文明就不会如今天丰富而灿烂。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政策的一个未被明说或承认的核心,嫉妒的破坏性要远超过那些从嫉妒中提炼出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哲学的人们愿意承认的程度,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嫉妒已经把人类推到了分叉路口(冷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这也是舍克要写一本嫉妒的百科全书的另一个原因,正视嫉妒是消解嫉妒破坏力的前提。

专栏君

《嫉妒与社会》是一本有关嫉妒的百科全书,作者以翔实的案例、众多的研究与论文,从文化、心理学、政治经济等方面全面解剖了嫉妒,无疑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面反思和洞察人性的镜子。本书不仅展示了嫉妒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性和普遍性,还揭示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虽然作者在本书中并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建议,但他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嫉妒的新视角。因此,本书非常适合对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相信通过直视嫉妒,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人性,思考自己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的意义。

作者简介:Banshee。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