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览
·和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做朋友,真的是个正确的选择吗?·
·仅仅依靠观察,就能让我们和其他人产生一样的偏见·
·想要健身也健脑,不妨试试打乒乓球吧·
01
和自己相似的朋友
越多越好吗?
大家都愿意和背景相似的人的交朋友,以获得一种同类群体的归属感,这种现象被称为「同质偏好」。但在这个日渐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相似的朋友是否真的越多越好?
研究结果发现,通常情况下,当朋友与自己具有相似背景时,人们会感到更加快乐。但和自己相似的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相似性反而可能会降低幸福感。数据显示,当朋友圈处于大约一半人和自己相似,一半人和自己有差异性的平衡状态时,对个人的幸福感最有利。
为什么适度的差异性能带来更多幸福感呢?研究人员认为答案在于社会凝聚力——即个人在社群中的归属感和连结感。
当人们的朋友圈中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的朋友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与社群的融入程度更高。这种「相似」与「差异」的健康混合,促进了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减少了因过度同质化而产生的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分裂。
虽然人们天性倾向于与相似的人交往,但积极拥抱多样性,并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对于构建更幸福、更包容的社会同样重要。通过主动拓展社交圈,挑战个人的既有观念,每个人都能为社会的整体幸福和凝聚力做出贡献。
02
偏见也能靠观察“传染”?
过去我们可能认为人们的偏见源于人们的出身背景、亲身经历或者与偏见者的直接互动,但近期《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揭示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偏见来源——观察(Schultner et al., 2024)。
在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的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位演员与两个不同群体的互动。虽然这两个群体在行为上保持一致,但演员会对两个群体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度。
从常识上讲,考虑到两个群体的行为一致,人们应该能识别出演员对两个群体的「区别对待」。然而研究结果发现,在观察了演员带有偏见的互动后,参与者会在后续与相同群体的互动中,展现出和演员相似的偏见。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参与者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来自于与他们互动的群体的行为,但实际上是演员表现出来的偏见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从研究结果来看,人们的偏见或许会在无意识中、仅仅依靠观察他人行为就能形成。而且因为人们意识不到自己偏见形成的过程,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基于客观事实产生,因此也不会去有意识地质疑或调整自己的观点。这种无意识的特点可能会进一步使得人们在社会层面上解决偏见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这项研究不但为我们揭示了偏见形成的另一种潜在机制,也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从各种媒介上看到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视、电影以及各种社交媒体。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识别媒体内容中潜在的偏见、防止这种无形偏见在自己身上的传播,或许会更有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
03
乒乓球,健身健脑
国球乒乓球作为一种高速球类运动,要求运动员能迅速追踪并识别、应对球的运动轨迹。这种高速运动通常会对人的决策、视觉注意和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反过来想,打乒乓球是不是就会有利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呢?
近期国内一项刊登在《大脑研究》(Brain Research)上的研究就探究了乒乓球运动员大脑活动和大脑结构发生的变化(Zheng et al., 2024)。
研究包括了20名训练时间超过六年的国家级乒乓球运动员,并与21名没有接受过系统运动技能训练的健康大学生对照。两组在年龄(约22岁)和性别上匹配。参与者接受脑部扫描,以提供清晰的大脑结构和活动图像。
研究发现,两个群体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确实都有明显区别。
具体来说,运动员大脑的神经传输效率更高、注意力表现更好、处理速度更快,同时在与记忆、运动协调和视觉处理有关的大脑区域上也表现出独特的动态功能连接模式,反映了运动员大脑在应对乒乓球所需的快速复杂动作时,适应和重新配置其神经网络的能力。
从研究结果来看,得益于乒乓球对视觉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的高需求,专业的乒乓球训练可以引起大脑的可塑性变化。对于希望锻炼身体并提高认知功能的人来说,打乒乓球不失为一种有趣且有效的策略。
以上就是本期的文献分享。(图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