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使用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孤独还是更快乐?
时间:2023年07月10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作者:赖英英、黎嘉玉、王裕楠
初审:谢嘉、袁雪晴
播音:赖英英
编辑排版:关琳琳
指导老师:窦凯 副教授
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大青心(ID:Adolescent2017)
原文标题:青心课程 | 使用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孤独还是更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有以下表现,很有可能是孤独感在作祟!


1.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也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

2.不喜欢被人叨扰,而且会刻意的远离人多、繁华、喧器的场所。

3.在行为方面,独来独往、喜欢一个人呆着、发呆、听音乐、独自哭泣流泪。

4.在家庭中不喜欢与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除了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会关心自己以外,其他都不会过问。

5.暴躁愤怒,动不动就会发脾气。

6.在生活中总是患得患失,惶惶不安。

7.在情绪情感方面,会表现出伤感,沉默不语,没有知心朋友,忧郁,缺乏安全感,总是怀疑身边的人是不可信的。


那么,究竟何为孤独感呢?


孤独感是指个体被他人或团体拒绝、误解、疏远,或者没有亲密关系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一些能够满足可以深入、有着亲密交流的活动时,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的痛苦的情绪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Benedict & Whirter, 1990; Weiss,1987)。


王宏伟(2003)指出影响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有许多,如同伴关系、人格因素等,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之下,社交媒体的使用无疑对青少年孤独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那么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究竟如何?它对青少年的孤独感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或传播信息,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 10.47 亿,其中10-19岁的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13.5%,即青少年网民达1.58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小时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调查显示,小学生网民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38.3%,初中和高中生网民分别为52.7%和52.4%,中职学生网民达到70.3%。


社交媒体究竟是导致人们更孤独,还是更快乐


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作为网络时代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线上线下社会关系的发展,同时还能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减轻社会交往中的焦虑水平,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和抑郁水平,并能有效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刘红, 王洪礼, 2011; Deters & Mehl, 2013)。


杨秀娟等人(2017)证实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此外闫景蕾等人(2016)还表明社交网络使用与消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


社交媒体使用使人更孤独,还是更快乐?

究竟是何原因?


  • 社交媒体为何会导致孤独感的上升?


(1)花在被动使用社交媒体(PSMU)越多,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和孤独的程度越高(Aabler et al., 2019)。被动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提供一个社会比较和嫉妒的平台,从而使个体处于焦虑和抑郁的高风险中。


(2)Instagram的传播(专注于分享不针对特定个人的信息的活动,如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与较高的孤独感有关(Yang, 2016)。社交媒体的传播虽然可以成为寻求支持的渠道,但这种寻求支持的信息有时是模糊的,这可能会让个人感到不受支持或孤立。


(3)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PSMU)增加了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了负面影响。(Marttila et al., 2021)。随着时间的推移,PSMU的增加有助于孤独感的发展,因而个体的孤独感会增加。


(4)被动使用社交网站会引起社会比较和嫉妒,从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后果(Verduyn et al., 2017)。社交网站的特点使得向上社交攀比的感觉和嫉妒的感觉特别容易发生,例如个体在浏览Facebook10分钟后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外观不太满意、自我感觉会较差。


(5)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更多地参与社交比较的人不那么孤独,而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社交比较较少的人更容易孤独(Dibb et al., 2021)。习惯社交比较会让人们习惯更好地在网上以积极的态度展示自己,并且在社交媒体进行社交比较,会让人们感觉在和他人进行互动和交往,会不那么容易感到孤独。


(6)那些在Facebook上进行向上比较并进行沉思的人会更容易感到孤独(Dibb et al., 2021)。与那些在某些维度上更好的人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会让人们产生失败感、孤独感,降低幸福感。


  • 社交媒体为何会导致孤独感的下降?


(1)Instagram的互动(直接涉及他人的沟通,如回复他人的帖子)与浏览(用户浏览新闻/主页和查看他人资料的频率但不留下评论)与较低的孤独感有关(Yang, 2016)。在线互动会让用户感觉联系更紧密,从而不那么孤独,而浏览可能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被动,我们可以依靠社交网络来了解同龄人,因此浏览可能是实际社交互动的前奏,此外浏览可以通过引起用户注意他们的联系人来减少孤独感。


(2)基于图像的社交媒体对于改善青少年孤独感有良好效果(Pittman et al., 2016)。这种减轻不良心理状态并诱导积极心理状态的能力可能是由于图像有促进社会存在的能力,并且图像可以增加中介沟通的真实感。


(3)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限制在大约30分钟内,可能会显著改善幸福感(Hunt et al., 2018)。在干预之后,个体发现不把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相提并论,会让自己感觉更积极,此外社交媒体也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4)在社交媒体上表露自我能够有助于人们减轻因社会鼓励引起的压力、应对并解决情绪问题。分享个人信息可以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并减轻孤独感(张冠巾, 刘海龙, 2022)。


(5)使用互联网可以显著减少孤独和抑郁,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和自尊则显著增加(Shaw & Gant, 2002)。互联网的使用让人们的聊天变得方便,从而聊天次数有所增加,这会让用户感觉与他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孤独有所减少。


理性网络社交的小妙招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使用和孤独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您想让社交媒体给您或您的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小技巧吧!


※日常要主动使用社交媒体


在刷抖音、快手或浏览知乎、微博、朋友圈的时候,父母与孩子都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与他人多互动,如主动答复别人艾特你的视频、在朋友圈主动给朋友点赞等等。


※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每天尽量将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生活中父母可以计划一些禁止使用手机或其他设备的家庭活动如打羽毛球、篮球等等,还可以与孩子共同约定不在吃饭时使用手机、不将手机或平板电脑带到床上等等。


※正确地看待社交媒体的信息


在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社交媒体的信息,告诉孩子社交媒体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生活,不论是自己还是子女,都不要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无畏地攀比与比较。


※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放下手机,有空的时候多多和朋友家人参与户外活动,例如爬山、野餐、旅游等等,既能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又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增进友情和亲情。


-推文背景-


本推文属于《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窦凯)的文献研读成果,也属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发起的“青心科普”计划,致力于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揭示影响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传播与青少年心理相关的科普。


本期播报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聆听。请大家多多关注广大青心公众号,更多科普文章等待你的阅读。


本期推出广州大学心理学系20级应用心理学第17小组的课程推文,介绍青少年社交媒体的使用现状、孤独感在其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建议。


小组成员为:赖英英(组长)、黎嘉玉、王裕楠。


(第十七小组合影)
参考文献 :
张海平. (2013). 青少年孤独感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大学, 西安.
巴巴拉·M·纽曼. (2014). 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 中国青年研究, 2, 16–20.
罗祎文. (2020). 社交媒体接触方式对青少年孤独感、焦虑感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
闫景蕾, 武俐, 孙萌, 崔娟, 梁清. (2016). 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的影响:线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317–320.
杨秀娟, 周宗奎, 孙晓军, 刘庆奇, 连帅磊. (2017).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抑郁: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3), 489–493.
Aalbers, G.,McNally, R. J.,Heeren, A., & Wit, S. (2019). Social Media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 Net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48(8), 1454–1462.
Benedict, T., & Whirter, M. C. (1990)Loneliness: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with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8(4), 417–422.
Deters, F. G., & Mehl, M. R. (2013). Does Posting Facebook Status Updates Increase or Decrease Loneliness?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4(5), 579–586.
Dibb, B., & Foster, M. (2021). Loneliness and Facebook use: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rumination. Heliyon,7(1), 160–167.
Hunt, M. G., Marx, R,Lipson, c., & Young, J. (2018). No more FOMO: limiting social media declare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37(10), 751–768.
Marttila, E., Koivula, A., & Räsänen, P. (2021). Does excessive social media use de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atic use, 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59, 101556.
Matook, S., Cummings, J., & Bala, H. (2015). Are You Feeling Lonely? The Impact of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Online Social Network Features on Lonelin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31(4), 278–310.
Pittman, M., & Reich, B. (2016). Social media and loneliness: Why an Instagram picture may be worth more than a thousand Twitter word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 62, 155–167.
Shaw, L. H., & Gant, L. M. (2002). In defense of the intern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depression,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5(2), 157–171.
Weiss, R. S. (1987). 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ur and Personality, 2(1), 1–16.
Yang, C. C. (2016). Instagram Use, Loneliness, and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Interact and Browse on Social Media, But Don't Compare.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9(12), 703–708.

作者简介:赖英英、黎嘉玉、王裕楠,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大青心(ID:Adolescent2017),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属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科研机构,致力于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揭示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传播与青少年心理相关的科普知识!

原作者名:赖英英、黎嘉玉、王裕楠

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大青心(ID:Adolescent2017)

原文标题青心课程 | 使用社交媒体让我们变得更孤独还是更快乐?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