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廿六君
编辑:伍圩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就像修猫钟爱快递盒| 我们为什么对「密闭空间」情有独钟?
可爱猫猫钟爱蜷缩在小口纸盒和球形鱼缸,抛弃豪华猫窝?
(图源网络,侵删)
人类幼崽竟然喜欢在床底或衣柜里搭建自己的小窝?
人模狗样的成年人到深夜竟然习惯性熟练地用被子完整地裹住自己,还对只有微光照进来的loft小阁楼情有独钟?
此刻,跟我一起发出灵魂拷问,我们为何会钟情于这种狭小且近乎密闭的空间?
我的秘密基地 | 密闭空间的作用
类似房间、被子这种狭小密闭空间能够给我们带来舒适感受,可能有两个原因。
1.是安全感!它提供了安全感!
想象一下,你在组会上的表现极度糟糕,准备的文献汇报巧妙地躲过了老师每一个可能提问的关注点,只能用“呃”回答每一个问题。你脚趾抓地,好像有一万只蚂蚁在身上爬。好不容易挨到末尾,你迫不及待地逃回自己的小窝,仿佛身后有着洪水猛兽。在关上房间门后,你好像再次充满了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我们将关门的房间这种封闭空间视为自己的安全基地(security base)。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在依恋理论中提到,安全基地是我们实现心理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当受到威胁时,靠近安全基地可以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能够随时得到保护和支持[1]。
所以,当我们遭受了生活的蹂躏,在一天的忙碌、焦虑、痛苦、疲惫后,前往一些具有安全基地特征的地方,例如回到自己的房间,钻进自己的小被几,甚至是临时躲进公共卫生间的隔间里,都可以让自己放松紧绷的弦,产生安全感。
2.是私密性!我拥有了私密性!
在大学集体住宿环境下,我们往往会在自己的床铺上安装床帘,期望能够在公共环境中,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相对密闭的空间,这个空间这形成了一个让人放松的、具有私密性的个人空间。倘若此时室友冒昧打扰,我们可能会感到冒犯。
对私密个人空间的需求本质上是一种领地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当有不被允许进入的人侵入个人空间,我们就会感到紧张[2]。相较于其他开放式的空间,狭小密闭空间更可能成为个人空间,较难被入侵;且由于空间的密闭性,我们的隐私也不容易被他人悉知。这些可以极大减少我们的紧张感。
床帘一拉,放飞自我。狭小密闭空间,你值得拥有。
狭小密闭的空间也会很糟糕!
难道所有的狭小密闭空间都如此有效吗?
当然不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同样会对一些过于拥挤的狭小私密空间敬谢不敏。
想象一下,你睁着睡眼惺忪被身后的人推进早高峰的地铁。你能感受到头发随着身旁人的呼吸飘动,杂糅着体温捂着的人肉味,甚至可能氤氲着香水和早餐的韭菜盒子和豆沙包的味道。
封闭吗?封闭呀。大家摩肩接踵,人与人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亲密接触。
难受吗?难受。虽然和被子一样与外界有接触,和狭小房间一样拥有封闭空间,但对于地铁这种人口密度过大的密闭空间,我们会感受到压力陡增[2],只会想大喊救命。
视角一转,我们来想象一下。
当你的视野被目之所及的不同层次摆放的物品所部分或全部遮挡,形成一种非常阴暗、极为狭小的空间狭小的空间效果时,会是什么心情?
在这种心理恐怖片最为经典的“封闭性空间”里,狭小空间总会使得人产生压抑的情绪[3]。
遮挡带来了不可见和不可知,带来了隔离感和压抑感,在恐怖片里足足地勾起人们的心理恐慌。
难道我只能束手就擒吗?
学堂君一咬牙,一跺脚,说:“不行,今天我一定要把这部恐怖片给看了!”
学堂君能怎么做呢?
学堂君可以试着关注恐怖片里的封闭空间元素和有关封闭空间的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并判断这些元素真正威胁自己的危险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安全信息,比如“我很安全,我在电视外头,我又不是在看贞子”[4]。
总的来说,就是让自己暴露在幽闭元素的恐惧下,有助于减少幽闭元素带来的恐惧。
当然,如果这种不舒适感已经成为恐惧并影响到正常生活,去约个医生或者咨询师吧。
结尾
适当的狭小空间能够带给我们以安全感,但过犹不及——一方面,阴暗狭小的空间可能滋生恐惧,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终将还是要回到狭小空间以外。
我们可以喜欢狭小封闭的空间,能够承认它避风塘一样的舒适和安心。但当我们缩在被窝里时,糟糕做报告的记忆并不会消失,我们并不是可以躺在被窝睡大觉的喵主子,安全感和舒适只是暂时的,只有被窝和房间以外的忙碌与责任是永恒的。
(图源网络,侵删)
可以喜欢,但不能贪恋。
投票:狭小空间最让你喜欢/讨厌的因素是?(单选)
-学堂君-
被窝应该是所有人类都钟爱的封闭空间了吧!又温暖又软和,有种舒舒服服被爱包围的感觉(但切忌放屁
参考文献:
[1]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asic Books.
[2] Altman, I. (1975).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 Personal Space, Territory, and Crowding.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3] 王佩晨.(2007). 一场游戏一场黑色的梦 谈心理恐怖片的剧作观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78(5), 37-44.
[4] Kamphuis, J. H., & Telch, M. J. (2000). Effects of distraction and guided threat reappraisal on fear reduction during exposure-based treatments for specific fear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8(12), 1163–1181.
作者简介:廿六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