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就快过去,看有的老师在回顾和缅怀,这一年过得好快,似乎一眨眼就从春天来到了夏天。并没有去雪山,也没有看油菜花,甚至没有去到高原看那蓝天白云,换作15年前的自己,这应该是很不能接受的,那时候,恨不得一有假期就出去玩。
后来有一些驻足停留学习的时光,会发现原来无论在哪里,其实也不过是跟这颗心在玩——如果你的心在天堂,那此刻就是天堂;而如果你的心在烧灼痛苦,但此刻就是地狱。从来不是有某个地方等待我们到达或者放弃,苦或者乐,当下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念头像猿猴,上蹿下跳,调伏它的过程就像哄一个哭闹的孩子,常常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却发现,原来也不需要太用力,只是那样全然敞开去接纳, 情绪就会好很多,很多。
问题是,我们真的能够耐受不去做更多么?
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结束一段关系就好了,只要某人不在面前就好了,只要某人改变我就好了,但人和事其实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不易,何况是等待别人改变呢?
期待的过程,几乎一定会带来痛苦,而且我们似乎主动给了别人一根绳子,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人生。
何其苦矣。
连带的是痛苦其实并不一定带来很痛的领悟。
痛苦可能带来悲伤、带来无力感,带来自我否定,带来羞耻,带来种种无力感,甚至带来一堆复杂如毛线团般的情绪。
但是这个情绪一直纠结缠绕在这里,你隐约觉得一个东西很痛,一团乱麻的感觉,但是这个痛感却没有办法深入解剖,于是,生命的活力得不到张扬。
张老师常说,心理咨询(治疗)就像把一把折扇打开,去仔仔细细看那些褶皱里,到底是什么。当然,这里折扇是我们情绪纠结的比喻。
看那褶皱的同时,也常常是痛苦的过程。
混沌是容易的,自我可怜,摆烂和躺平也是容易的,但是却也可能是“怎么都行、拒绝改变”的信号,则那些弯弯曲曲的情绪还是在那里,不知道何时就跑出来咬我们一口。
要看那褶皱是不容易的,那几乎需要一种把自己当成第三者的超脱和细致,如同旁观。
但常常我们的情绪、感受和我们的种种想法黏合在一起,难舍难分,真的是很难看清楚。
换一种说法,面对一般关系的场景,可能容易做到超脱和觉察;但是遇到越是亲密的关系,比如至亲和情侣、好友,我们常常就沦陷了——觉察不再发生。
我们和我们的情绪完全融为一体,沦陷而不自知。
常常,我们恶狠狠地赌气或者是抱怨,却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来跳出来看关系中的我们和对方,其实也真的是相爱相杀的可怜人——受着某种既定命运和惯常模式的摆布。
试着在事项中去觉察,那复杂情绪的钥匙,似乎是藏在不期待里。
不过分掉入关系的角色里,也就不会过分当真,更不会过分期待,而只是一点点的好奇、深情和期待。
就比如温尼克特的足够好的母亲,推而广之其实也适用,足够好的爸爸、足够好的妻子、足够好的丈夫、足够好的孩子,你真的不用被角色完全淹没,试着留一个观察的空间,给自己,也给对方,这样的空白,似乎就能让觉察力可以喘息,可以发挥用武之地。
总之,不必太投入既定的角色,不必太多角色的期待,做好当作的,也拥抱足够宽广的人生,触摸我们足够深沉的感情,爱自己,其他的,真的就会因而显得更可爱一些。
不深深的期待,原来其实是避免变成关系中的奴隶。
在人生这条船上,你真的可以更自由!
作者:若水 (心理咨询师,文章首发个人公号:若水心空间)
责任编辑:一只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