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所有的苦难,都是生命给予你的“礼物”
时间:2022年05月19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所有的苦难,都是生命给予你的“礼物”-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想象一下,假如你身处二战期间的欧洲,不幸被抓去集中营,每天都面临死亡的威胁和非人的折磨,你会怎么样?是抱怨愤怒、精神崩溃,还是忧伤哭泣、悲观抑郁,或是恐惧退缩,陷入绝望?

这种种反应,都如一座精神“牢笼”,会将你死死困住,失去对生命的期望和追求。

《越过内心那座山》的作者、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当年她跟家人被关进可怕的集中营时只有16岁大。

她也曾有过恐惧无力,体验过饥饿、丧亲、折磨、伤害、压迫和死亡威胁,最终得到解救时已被折磨得伤痕累累。

这段痛苦可怕的苦难经历给埃格尔博士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但从当初被关进集中营直到后来被解救,她都一直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也一直坚持进行自我疗愈,勇敢地面对曾经的创伤。

她后来努力学习,重新融入社会,并在50岁时拿到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接纳承诺疗法(ACT)专家,40多年来为无数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她的老师正是同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激励了无数人,也是我强烈推荐大家去好好读一读的好书。

埃格尔博士指出,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集中营,而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正如《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的英文书名《The Gift》,她将这段可怕的苦难经历看作是一份生命的“礼物”,教会了她一个真理——

无论是谁,即使身处苦难之中,仍然拥有选择的能力,逃离自己的精神牢笼。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则在于我们选择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的经历、回应自己的遭遇。


虽然我们没有像弗兰克尔和埃格尔博士那样遭受集中营的折磨,但在人生路上,总会遭遇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也会常常受到伤害。

为什么他不爱我?为什么公司会炒掉我?为什么别人要这样伤害我?为什么受苦的是我?我为什么会遭遇这些不幸的事情?……这些都是困住我们的精神牢笼,要走出来并不容易。

埃格尔博士总结出12个普遍常见的精神“牢笼”,许多人会不自觉地被其中的某个或是多个“牢笼”困住,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走出困境的内心力量。

这12个精神“牢笼”,也就是常见的心理困境是:


1、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2、逃避型牢笼

3、自我忽视型牢笼

4、秘密型牢笼

5、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6、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7、僵化思维型牢笼

8、怨恨型牢笼

9、恐惧型牢笼

10、评判型牢笼

11、绝望型牢笼

12、不宽恕型牢笼

埃格尔博士通过自身及家人的真实经历以及她在日常心理治疗所接待的来访者案例,生动地讲述了12个精神牢笼是如何困住我们,如何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和行为表现。

 

譬如受害者心态型牢笼,会让人将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以消极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困在过去的不幸之中,反复回想自己的失败和伤痛,并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也将救赎和疗愈自己的责任和希望放到了别人身上。

其实,遭遇不幸并非就是绝路一条。走出受害者心态型牢笼的关键,首先是要分清楚,创伤事件只是发生在当时,已经过去,而我们要活在当下,要好好觉察自己的各种感官在当下感受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感觉?用“现在怎么样了?”替代“为什么是我?”。

我们要明白,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变的机会,所谓有危必有机。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只有努力去进行调整,寻找解决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新的机会进行改变。

因此,可以给导致自己受伤的人或情境写一封信,将整个事件以及其影响写出来,进行回顾和梳理。接着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那个人或情境让自己学会了许多,推动了自己改变和成长。这样做也是将自己的角色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具有主动性和控制力的幸存者,有能力为自己进行疗愈。

还可以给自己制作一个愿景板,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遐想和愿望列出来,将有吸引力的图片和文字贴上去展示出来。每天都看看它,提醒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是什么,激励自己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

 

逃避型牢笼也是许多人常常遇到的一种心理困境。因为恐惧和焦虑而逃避面对现实,否定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和缓解,一直都陷在困境中没有真正走出来。

只有允许自己产生各种感受,并接纳和表达这些感受,识别感受的根源是什么,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然后通过以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自我觉察的方式,给自己的感觉命名,跟各种感受共处。

也可以跟自己的身边人,比如家人、爱人、朋友、同事等进行交谈,将你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逃避跟别人接触和交流。这些人是你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在关键时刻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陪伴你面对困境,渡过难关。


那些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喜爱和认可而委屈和忽视自己、迎合他人的人,则是陷入了自我忽视型牢笼中。

在早年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会通过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而形成某种自我价值认知,认定自己有多重要、价值所在是什么。

而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护,或是因家庭角色错位而需要我们承担起照顾大人的责任,我们往往会忽视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去顺从父母的要求,照顾他们的感受,满足他们的期待,并以父母的肯定和认可当作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们也会经常被自己的期望或是承担某些社会中的特定角色和身份的想法束缚住,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别人希望我成为的的人,为别人而活,也深深地困在自我忽视的牢笼之中。

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自私”一点,这反而是好事,能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回到自己身上,去留意和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学会自我关爱和自我关照,将别人给予我们的不舒服的感受、不平等的对待、不合理的期待都阻隔在外,避免受到伤害。

每天花一点时间来享受愉悦的感觉,无论是喝杯热咖啡、晒晒太阳,还是拥抱自己爱的人,都能给予我们美好的体验。

为自己制作一份特殊的时间表,标记处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享受爱的时间和用于玩的时间,将这三部分时间进行平均而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每天不要只顾着埋头工作或是为别人服务,也要为自己留出享乐的时间和空间。每天都多给自己一些爱。


埃格尔博士在书中也不断谈到她自己是如何直面自己的创伤,勇敢地回到现场,回顾当初在集中营的可怕经历,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自我疗愈,最终从当年的苦难之中走出来,并为更多的人带来积极乐观的力量和勇气。

她的经历让我感叹,她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敬佩和感动,她所提出的这12个精神牢笼让我反思,也警醒着我——我有没有曾经或是正在陷入这些牢笼之中?我又该怎么做?该如何进行选择?

是时候给自己多一点勇气和力量,去突破内心的牢笼,越过那座阻挡自己前进的大山了。

作者: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一只梨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