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参加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培训,跟随老师再次解读了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于人性的探索。
培训中老师讲到“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是: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亲社会的。”一直在思考这种积极、具有建设性、亲社会的人性与自己之前理解的人心向善是否一致?
因为关于人性,在学习不同心理学流派时会看到有很大不同的理解。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对人性并没有那么乐观,因此弗洛伊德更多提到攻击与死本能。在认知行为主义中对人性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在不同的学科中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同样一直没有结论。
01
人的本性是什么?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将他经营企业的哲学、生活的艺术以及人生的升华复盘,写下《心》这本书。在《心》这本书中稻盛和夫先生讲到人的本性是“利他之心”。这让我想到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所拥有的态度正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讲到的“利他之心”。那么什么才是利他之心呢?
我们先来看看利他之心下的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一般我们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而利他行为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不考虑自己利益的任何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之心则是支配这种利他行为背后的心愿。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利他行为不仅仅是有对别人付出的心愿,而且这种对别人的好是发自本心,无条件的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到最伟大的爱是博爱。博爱是最高境界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亲情之爱,不同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同于朋友之间的情谊,而是一种心怀人类,对所有人都尊重、关心、拥有责任感,愿意提高别人生活的一种乐趣,这种爱是自由的、没有侵犯性的一种关怀。我们所拥有的亲情、爱情等所有的爱都是以博爱为基础。
拥有博爱精神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水”。在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养万物,给予万物以生机,这种胸怀与奉献就是一种利他情怀,就是一种心怀人类的博爱之心,也就是稻盛和夫先生讲到的与宇宙一致的真我。
拥有像水一样的奉献精神对于我们来讲或许是很大的挑战,利他之心在我们眼中也可能是一种口号,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利己”才是人的本性。因为当我们遇到危险或利益冲突时,我们会本能地保护自己、本能地先考虑自己,这是人的所拥有的本能。相反,不“利己”的人在我们眼中反而是一种失常的人。
但从研究发现,利他并非是一种违背人本性的行为。相反,它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保留的一项生存方法。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利他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利他已成为我们基因中的一部分。因此,帮助他人,给予爱,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越来越好的重要原因。
爱是我们生存的重要意义。爱的本质是给予,因为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高雅的乐趣。当我们在真正关注别人所需,达到愿意不计较地给予别人帮助时,其实就是在发挥自身能量,创造生命力的过程,也就是真正遵从本心、触碰到心灵深处的真我、做到“利他”的过程。
在《心》这本书中,作者一直讲到心灵深处的真我,并告诫我们沿着人的本性去发展,那我们该保持怎样的心态,以怎样的状态生活才是一种接近心灵的状态呢?
02
用心塑造自己的人生
对于我们怎样活着,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生活?稻盛先生认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
“人生是心灵编制出来的,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过来、塑造出来的。”
如果用心理学来解释,我们可以用动力学中的一个词语:“投射”来解释。
我们先来理解投射的概念。
投射是指:我们将自己的情感、特质或愿望投注到另一个人或周围的环境中,从而影响我们对人对物的态度,也会影响事物对我们的影响。
投射被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痛苦投注到外界,但往往我们投注出去的内容最终又会回到我们的身边。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奇怪的事,自己越害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自己越是强烈地抵制某一事件的存在,越是在加强它的存在,这好像是一种信念与愿望。
这样往往会使我们很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我们总是会在某一件事上以同样的方式被绊倒。我们遇到的一连串的不如意,挫折与痛苦总是那么地相像,就好像是无法跨越的障碍一样。
就比如说,我们经常考试失败。如果说我们希望自己考试失败,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内心或许存在不认可、不相信自己的一面。或许考试没有开始,我们可能就在“期待”失败,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而是自己内心的照应。这种失败可以说是自己内在的信念吸引而来的。
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在每次大型考试之前我都不会错过生病。在大学期间,每次临近期末我都会感冒头疼,这似乎是一个必定会发生的事,而我早已坚信并习惯了考试前生病这件事,每次就等待它的发生。
在自己准备考研的过程中,那一学年身体格外坚强,它好像知道我需要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去“打仗”,我也觉得很幸运,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考试前一周感冒头疼。
当我回想自己这一切偶然的必然时,我才发现,原来每次考试前我的内心会暗示自己生病,自己的免疫系统会处于一种很弱的状态,随时准备被病毒攻击。
我意识到真正让我生病的不是病毒,我是被自己打败了。我内心的习惯与信念在告诉自己要生病,也在吸引病毒,自己害怕的东西最后才发现是自己期待而来的。
用佛教的思想来讲可以“思念造业”来表达,就是说,“心中所思,会成为业,即成为‘原因’,原因制造出现实这个‘结果’。”
每个人想要怎样的生活都是自己引导、自己建构的。我们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的内心会跟随那样的状态,最终的结果也如自己所愿。因此,当我们心怀爱,那我们感受到、拥有的肯定是爱。
在培训中让我十分感动的是,老师讲到影响心理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咨询师,这对于我们来讲是莫大的鼓励。作为一个要从事心理咨询的新手来讲,就好像在我内心种下了一个种子,那就是对自己状态的磨炼。因此,磨练心性就会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念。
那我们该如何去磨练心性?
03
如何磨练心性?
稻盛和夫先生讲到“提高心性,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真善美,时时事事让良心、让真我释放光彩。”
首先,懂得知足。
在《心》这本书中,作者讲到即使是百兽之王狮子,在捕猎成功,填饱肚子后,也不会对身边的动物再发起攻击。同样黑猩猩也不会过度捕食,这是自然界呈现出的节制。这种节制其实是一种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的智慧。
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做到知足,则是需要克制我们的欲望,学会平衡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以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讲,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主要是为追求快乐,寻求欲望的满足,这可以说是“利己”趋向。本我所想要的就是不断拥有和获得,而超我则是遵从道德原则,克制本我的欲望,这种克制正是要求我们要知足,不能一味地去索取。
同时,自我则是协调好本我欲望与超我管束之间的平衡,也就是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要做到知足。
其次,拥有坚定的信念与意志。
罗杰斯笔下有讲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坚韧有力的“土豆芽”,一颗心怀希望的“橡树子”,坚定的信念就是内心的那颗种子,不管遇到的环境如何,这颗种子也会保持向上的姿态,这种向上的姿态正是我们生命力的表现。
每个人也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向。这种趋向正是我们成长的动力。如果说信念是内心的一颗种子,那么意志则是我们所拥有的力量,是我们在成长中用行动努力获得的滋养。就好像所有的种子必定经过各种挣扎然后才开花、结果。
在读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时,我认为在阿德勒笔下的“自卑与超越”中最为重要的品质是超越,这种超越不仅仅是觉察到自卑后的接纳,更重要的是能够拥有强大的意念去追求超越,这种超越是有信念的支撑也有实际行动中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努力追求优越的本性。
最后,净化心灵,做一个纯粹的人。
上大学时,有一位老师曾问我们“你在教室读书是真正地读书还是想拥有一个读书的样子?”这是对我们很有启发的提问。
后来领悟到:我们读书就需要专注于读书这件事,只是去读书,当下极度的认真和专注是最好的读书方法与修通方法。同时老师的提问也告诉我们用心与专注就是无穷的力量。
稻盛和夫先生讲到“当心灵处于清澈纯粹的状态时,就会突然冒出不知来自何处的“智慧的语言”,也就是好的想法、好的思维方式。”而让我们内心保持清澈纯粹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当我们抛开杂念,保持专注力时就会达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稻盛和夫先生讲到“人生的目的就是在于磨练心性。”磨练心性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所想要的利他之心、真我的状态很难达到,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虽然我们很难达到,但那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行的一条牵引,我们无须到达山顶,只需一直仰望山顶爬山。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