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心理咨询师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吗?发抖也要看完!
时间:2022年03月15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心理咨询师会被人工智能(AI)取代吗?发抖也要看完!-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我们个人存在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其间只能探索整个宇宙的小部分。但人类是好奇的族类……

我们怎么能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

我们中的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这些问题烦恼,但是我们几乎每个人有时会为这些问题所困扰。 

 ——斯蒂芬·威廉·霍金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01

问题的提出:

普遍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大约同一时期,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开始萌芽。

1956年,麦卡赛、明斯基等科学家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这一新兴学科由此诞生。

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心理咨询和人工智能并不认识,也没有血缘关系。可以说,他们几乎是平行的,一点也不搭嘎。

不过,树大了总是会招风的。近年来,这两个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加激发了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力。

好奇的人类,终于开始担心起两个行业的命运来。具体来说,就是担心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智能灭掉?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科学问题。

前几年,BBC发布过一项研究,剑桥大学的两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分析了 365 个职业在未来10年的“被淘汰概率”,他们得出结论:心理医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是0.7%。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我可以告诉你,在这项研究中,第一名电话销售员职业的“得分”是99%,一般人认为很难被取代的音乐家职业“得分”4.5%。

这项研究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观点:人们一般认为,心理咨询(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治疗)是几乎不可能被AI取代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情感上来说,我是非常愿意接受这个观点的。有谁愿意自己从事的职业被集体“fire”掉呢?

但事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

结合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了解,在对将近20万字的有关论述、资讯、讨论进行研究以后,我发现这些说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心理咨询的观点有一个重要的误区,一些若隐若现的重要事实被忽略掉了。而正是这些事实表明,普遍的观点很有可能是错的。

如果你现在让我评估心理咨询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我的答案是70%。没错,比0.7%大了100倍!

原因是什么呢?


02

一个重大的误区:

未来很难用过去和现在推导出来

人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类却会。

如果你去问19世纪的欧洲人,你想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他们的答案很可能会是,“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但是,当1908年亨利·福特生产出T型福特汽车,人们开始说,“我其实更想要一辆车”。

1896年,英国一位物理学带头人J·W.瑞利断言:“除了气球以外,我丝毫不相信其它任何飞行器。”7年后,怀特兄弟造出了飞机。

1956年,英国皇家天文学家理查德·范·德·里特·伍利断定,太空旅行纯粹是无稽之谈。仅仅一年后,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们容易受到现有经验的制约,不仅仅体现在对人类进步的预测上,对于人类灾难的预测上同样如此。

17年前的“非典”,今年袭击全球的“新冠”,没有任何机构在它发生以前就预测到。

就在今年,无数分析师在日夜关注的原油价格波动也没人成功预测到。刚一开春,沙特和俄罗斯就掐起来了,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跌到30美元上下的历史低价。

人们热衷于预测,但是往往在长期预测上出错。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从客观角度来说,未知世界总是大于已知的世界,人们总是不自觉受到现有环境、技术水平等的限制,这个不用解释;另一个是主观的角度(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往往是当时人们内在需求的一种投射,而不是真的在预测。比如曾经在物资匮乏的时候,科幻作品中就出现过吃不完的大鱼和像人一样大的西瓜。

人们对心理咨询和AI行业的判断同样如此。

梳理一下,说AI不能取代心理咨询的论点,主要有:

① 人工智能无法与人共情;

② 人工智很难完成对人表情、情绪等的及时捕捉;

③ 人工智能没有直觉;

④ 心理咨询案例采集十分困难;

⑤ 人工智能无法提供个性化疗愈方案。

下面咱捡主要的扒一扒。

◆ 先说共情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一个基本概念,我们做心理咨询是为了什么?是为帮来访者疗愈,还是为了展示咨询师熟练的技术手法?

即使你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我想你也知道答案是前者。然而,在面对来势汹汹的AI的时候,很多心理咨询业内人士却陷入了自己编织的陷阱。

如果你也同意咨询的目的是疗愈。那么,你或许可以接受,共情只是手段,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

这样说,可能有点绕。咱洗把脸,举个栗子。

woebot是一款由斯坦福大学团队研发的智能咨询软件,它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开发。和传统的精神分析咨询取向不同,这种疗法并不会寻找行为背后的潜意识,而是着眼于不合理的认知做工作。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影响人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例如,有人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认定自己是个愚蠢的人;有人因为打碎了一只碗,就评价自己为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斯坦福的研究人员召集了7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两个组,一组使用woebot,一组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自助电子书。经过两个星期,研究者发现,实验组使用woebot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每天都会打开。并且,使用woebot的组别在焦虑和抑郁症状上有了显著降低。

在这个例子里,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并未采取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共情手段,同样达到了很好的疗愈效果。

进一步说,即使确实需要共情,或许也未必需要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现场参与。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未必”,不是说的“绝对不”。

有人试用了一款名为“replika”的聊天软件,她会根据人的情绪曲线说出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金句,比如,“你能想象出一个这样的场景吗?在那里,同样一个想法可能不再构成任何问题。”——例外问句;“想象你明天可以去往任何一个地方,你会去哪里?”——假设问句等等。

一项权威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可以与AI机器人建立情感联结,形成类似人与人的关系。例如,老人会给机器人办欢送会、去实验室探望机器人,儿童会把机器人看作自己的朋友。

这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共情,但从心理疗愈的角度来说,是个很好的探索和开始。

◆ 再说说对表情、情绪的捕捉

如果你同意上面关于共情的分析,这一条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

首先,心理疗愈有可能不依赖对表情、情绪的捕捉完成。其次,说人工智能不能捕捉表情、情绪,是典型的根据现在揣测未来,就像在说,“我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当今科技已经在很多领域开始了对人情绪、表情等进行识别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面提到的replika,就可以记录你说的每一句话,通过计算分析你的人格特征,同时记录所有的情绪波动。

从去年开始,我在支付宝上参与了一个微笑打卡的活动。打开软件,你的头像会出现在镜头里,你只要一笑,相机就会自动拍照;但是,如果你不笑,是没有强制拍照按钮的,再怎么变化表情,手机也不会拍照。也就是说,你真的笑没笑,是瞒不过机器的。

从大数据和忠实记录的角度来说,或许将来人工智能在捕捉人的表情、情绪等方面,甚至会比任何一位咨询师都有优势。

至于味觉、触觉等,只要传感器足够灵敏,这都不是问题。

◆ 再说说人工智能的直觉

为什么说人工智能没有直觉,也算是说咨询师无法取代的理由呢?

如果对心理咨询行业接触比较少,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无厘头。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心理学是个很年轻的学科,并且还是一个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很多治疗方法的实现,实质上是基于咨询师的“直觉”。

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能起到疗愈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知道遇到什么情况时该这么做?

对于一些心理治疗而言,至今都不能确切地回答上述问题。

世界著名的家庭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在做治疗时,会让来访者、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到底是如何设定的,什么时间该怎么上,并没有一套严密的科学理论可以确切地说清楚。最好的解释,就是现象学。至于现象学是什么,这里不再科普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

20世纪最伟大的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在做催眠治疗时,也会有很多神来之笔,他会叫来访者去逛沙漠公园,可能会安排来访者去高级酒店吃个豪华套餐,也可能会和患者一起敲击地板上的钉子......很多人就是这样被疗愈了。并且,同样的方法,其他治疗师去模仿的时候,往往效果不如艾瑞克森做的效果好。

这些或许只能用“直觉”来解释。因此,很多人说AI没有直觉,所以成不了心理治疗大师。

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误区,心理治疗过程中,这些靠直觉产生神奇效果的方法,产生在过去只有人作为咨询师的情况下。这里面的“直觉”是对人而言的,对于“机器治疗师”则未必需要。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所有的随机性,只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

如果数据足够、足够大,案例足够、足够多,人工智能用数据分析,或许就会把一个个依靠“神来之笔”的直觉进行有效拆解。

到那时,我们可能依然不知道这些“直觉”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但是却有可能找到归属于“直觉”的各个要素如何排列是有效的,从而对来访者成功地进行疗愈。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享誉世界的家庭治疗大师,她的治疗效果显著,受到广泛认可。然而,想要掌握这套治疗技术并不容易,即使是她本人也很难确切地描述其中的机理和规律。

加州大学的学生班德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萨提亚。后来,班德勒受雇帮忙把萨提亚在加拿大之为期一个月的工作坊的内容制成录音带和文字记录。这份工作花了班德勒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过程中他学会了萨提亚在辅导过程中所运用的声调和行为模式。

随后,他和语言学家格林德用萨提亚的录像带做研究,很快就发现萨提亚的一些常用的语言技巧,编成一些模式,这就是“检定语言模式”的前身。他俩也发现萨提亚对一些受导者用视觉型文字,一些受导者用听觉型文字,另外一些多用感觉型文字。后来,萨提亚自己听到他俩这样说才知道自己工作的模式如此。这些录像带的内容后来编成一书《Changing with Families》出版。

而班德勒和格林德,正是风靡全世界的心理流派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创始人,在全球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导师,成为当今最流行的心理疗愈技术之一。

虽然关于NLP的科学性,学界还有质疑之声。但这至少说明,只要数据足够大,是可以发现“直觉”背后的某些应用规律的。

这不仅不是人工智能的短处,还很有可能是它的长处呢。

现在的一小步,也许就是未来的一大步。

至于“④心理咨询案例采集十分困难和⑤人工智能无法提供个性化疗愈方案”这两条,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个时间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不再多聊。


 

03

结局会是什么:

想象力带给人永不枯竭的希望

人工智能和心理咨询,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一致的,那就是激活人类的想象力。

人工智能激活了人类对“工具”的认识。钻木取火,用石头砸开果子,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工具让人体的功能得到延伸,很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事,在可遇见的未来,比如驾驶汽车,机器也能做,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这打开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新大门,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心理咨询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化解开原生家庭、现有环境的局限,向着那个真正想成为的自己迈进。心理咨询旨在为来访者打开认识自己的新大门,为人自身的发展创造丰富的想象空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多动物也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会不会使用工具或许并不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也许,想象力会是。

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可能性,创造可能性的过程中,形成了文明。

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还在继续。有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纵然机器能认出每一个字,但是他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吗?

● 有的心理病症,根本不需要治疗,只需要人的温度。“不是咨询师告诉我怎么做,而是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人可以接受这样的我。这个“有人”是无法取代的。

● 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你懂我又能如何?

● 如果AI可以做咨询师了,是不是人就能和AI谈恋爱了?如果机器这么智能,他还会在乎人类和人类的知识吗?

● AI是基于人类的思维和知识创造的,那很可能不可避免有人身上的BUG,他们也需要心理咨询吗?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心理咨询,也有无数种可能性,确切的答案或许并不存在。

从某种角度来说,答案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沿着这个思路持续进行探索和想象。

 我很乐观,不觉得AI是一种威胁或者很恐怖的东西,因为人类很聪明。我觉得AI很有意思,我们会拥抱它。——马云

文:海狮子
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