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心理战“役”,别被情绪束缚
时间:2020年02月20日 10:31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举国上下高度关注。学校作为人口流动大,人员密集的特殊场所,在防疫工作中尤为重要。为科学、及时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服务工作,帮助广大师生在疫情期间维护理性平和的身心状态,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写了《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为大家提供了心理防疫知识和方法,在这特殊的时期为您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下的心理应激反应。

  常见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或不适应的,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应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认知评价的影响,成为刺激物与应激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此外,还包括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的影响。常见的应激反应表现在情绪、认知、行为躯体等多方面,最为常见的有焦虑、疑病和惊恐发作。

焦虑

  现在迅捷的信息传播,让我们能更快地了解疫情和肺炎症状。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慌,担心自己会感染。另外,焦虑往往也会让人呼吸急促、胸闷、肠胃不适,这些身体反应又和肺炎的某些症状相似,这会让人加倍焦虑。

 疑病

在焦虑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出现疑病症状,过分关注自己是否患病。例如,频繁地测体温,稍有升高便怀疑自己感染了病毒,总想去医院检查。因为疑病而前往医院检查,在当前是不理智的行为,不但会占用医疗资源,还容易让自己陷入交叉感染的风险中。

 惊恐发作

疑病一焦虑一身体反应一更焦虑的负向循环中,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更激烈的应激反应,就是"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身体完全不受控制,害怕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肺疾病。但实际上,惊恐发作不会引发心脏问题。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陷入过度的应激反应

01、行为层面

活动力增加或减少;很难交流,无法听进疫情之外的话题;情绪激动、易怒,经常和人争吵;没办法休息或放松,持续关注疫情相关信息;无法正常工作,每过一会儿就得看看疫情进展;经常哭泣;高度警惕,过度担忧,看到任何相关消息,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回避引起(创伤性)回忆的地点;心思都在疫情上,做事的时候,容易发生事故。

02、身体层面

肠胃问题;头痛,其他酸痛;视觉障碍;体重减轻或增加;出汗或发冷;震颤或肌肉抽搐;容易被吓到;慢性疲劳或睡眠障碍;免疫系统疾病。

03、情绪层面

感到英勇、欣快或无敌感;否认现实;焦虑或恐惧;抑郁;愧疚;冷漠;悲伤。

04、思维层面

记忆问题;失去方向感、时常困惑;思维过程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决定事件的优先级无法做决定;失去客观性。

05、社交层面

自我隔离;责备自己,感觉自己渺小,什么忙也帮不上;难以给予他人帮助,或难以接受帮助;无法享受乐趣,无法忍受任何娱乐活动。如果上述症状中有几项持续并超过一个月,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就有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需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疫情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应对。

试着接纳身心的改变

1、接纳改变,因为改变必然发生,这是正常的

2、接纳改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应对压力

3、接纳改变,因为与改变做对抗,反而有可能伤害到自己

更好的与情绪相处

1、接纳情绪,因为情绪是我们的好帮手

2、合理宣泄情绪,会让我们更健康

3、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

尝试思维策略

1、挑战引发焦虑的念头

2、与不合理思想斗争

3、正向思维

4、改变认知,跳出思维怪圈

尝试行动策略

1、保持生活的稳定

2、回到当下,尝试与自己相处

3、避免做出重大的人生决定

4、了解专业、科学的信息

尝试放松方法

1、腹式呼吸

2、着陆技术

3、肌肉放松法

4蝴蝶拥抱

如何更好的助人自助。

自己或家人罹患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

1、戴口罩,做好防护,立即就近求医,注意不要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到达医院后,遵从医嘱,配合检测、治疗;

2、在就医前,应该通知你的相关社区、单位(包括学校、公司、相关亲朋好友、近期曾接触人士),为将来可能的住院、隔离、排查等措施做好准备;

3、在做上面这几件事的过程中,自我情绪管理相当重要,切记保持冷静。如果你觉察到焦虑、恐惧、担心的情绪强烈且无法消除,一定要及时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协助,稳定情绪、冷静处理所面临危机。同时,不要胡思乱想、老往坏处想,尽力做好万全准备,心态上要维持正面思考。

当你的邻居疑似罹患新冠肺炎

1、冷静下来,回忆自己或家人是否曾与之有过接触或接近。如果有,请先进行自我隔离、观察,并做好相关生活事宜的准备。记住此时任何的情绪及烦恼,对你都是没有帮助的。

2、如果你没有接触过,但可能你周边的人接触过病患,你可以友善地提醒他们,此次新型肺炎病毒的变异情况,我们还未完全把控清楚,最近(至少七天)就不要有任何往来了——但态度要保持尊重、鼓励,避免人际冲突与摩擦。

3、通知相关社区、单位、公司或学校,进行环境消毒和防疫措施。冷静、关怀、鼓励是避免伤害的良方。

隔离期间,患得患失

1、面对一个不明朗与不确定的处境,各种的担心与忧虑也会出现。这些心情可能会伴随患得患失的念头而来——比如,我中断的工作怎么办?要是真的感染了病毒怎么办?此时要尽量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这些念头持续扩张。  

2、如果你很难打消这些念头,不必强求,可以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它的事,虽然会分心,但是还是要让自己起来。  

3、不要总是坐着或躺着,让这些患得患失的念头始终围绕在心里。

当家人遭受隔离时

1、当你的家人出现疑似症状,需要隔离时,你可能会因为觉得帮不上忙而感到焦虑。但你们是可以通电话的,你可以在电话里鼓励他们,倾听感受,让他们减少孤单的感觉,但不要对他们的情绪反应提供太多判断或过度解释。  

2、你也可以分享自己最近的心情,但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情绪与不满——要记得电话那头的亲友处在更不自由的情况下,需要更多支持和关注。  

3、你需要关注被隔离亲友的物质需求,除了食品、衣物等基本生理需求,也要提供书、音乐或电影等文艺材料,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4、如果你自己本身的情绪已经不太好,记得先关注自己的需求,比如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谈谈,宣泄自己的压力,然后你才能去支持被隔离的亲友。  

5、对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关心。对他们的需求保持敏感,做到适时关切他们,但不要太夸张、也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忘记了。有时候,他们会出于好意掩饰、压抑一些负面情绪,但这种方式会让他们觉得更孤单。所以,你需要在接触他们的时候保持敏感,或者直接一点,问问他们的心情。如果感觉到了不寻常的情况,要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卫生主管单位。

隔离期间

如何稳定自己的心理状态

1、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即使在隔离的空间内,你也依然可能成为一个助人者,能够找到帮助其他人的办法;  

2、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不管是与人倾诉,还是记录自己的情绪日志,都会很有帮助;  

3、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资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

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被隔离者」

就像新生入学一样,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权利和义务。当你完全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对于没有被隔离的邻居或同事们,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感的变化是避免不了的,但你不必把别人的无知转变成伤害自尊的工具。

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

(一)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二)评估目标人群,制订分类干预计划

(三)制订工作时间表

(四)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确诊患者隔离治疗初期:干预措施

A、理解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做到事先有所准备,不被患者的攻击和悲伤行为所激怒而失去医生的立场,如与患者争吵或过度卷入等。

B、在理解患者的前提下,除药物治疗外应当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如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正面心理支持、不与患者正面冲突等。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解释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恢复的信心。

C、强调隔离手段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治疗患者,同时是保护亲人和社会安全的方式。解释目前治疗的要点和干预的有效性。

原则:支持、安慰为主。宽容对待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及早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

干预提供者: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工作者。

确诊患者隔离治疗:干预措施

A、根据患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观如实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聆听患

的担心和疑虑;

B、协助与外界亲人沟通,转达信息;

C、积极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所有行为;

D、尽量使环境适宜患者的治疗;

E、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原则:积极沟通信息、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

干预提供者: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工作者。

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干预措施

镇定、安抚患者,使用放松技术,避免因为紧张和恐惧加重呼吸窘迫。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减轻症状。

原则:安抚、镇静,注意情感交流,增强治疗信心。

干预提供者: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工作者。

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干预措施

A、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与知识,取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

B、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和隔离措施,健康饮食和作息,多进行读书、听音乐、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沟通及其他日常活动;

C、接纳隔离处境,了解自己的反应,寻找逆境中的积极意义;

D、寻求应对压力的社会支持: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

原则:健康宣教,鼓励配合、顺应变化。

干预提供者: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社区社工、心理及相关医学热线、线上咨询平台。

疑似患者:干预措施

A、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B、为人为己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

C、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D、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

原则:及时宣教、正确防护、服从大局、减少压力。

干预提供者: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社区医生、心理及相关医学热线、线上咨询平台。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干预措施

A、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B、提供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C、健康饮食和作息,适当运动,接纳负性情绪。

原则: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

干预提供者: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社区社工、心理及相关医学热线、线上咨询平台。

易感人群及大众:干预措施

A、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B、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C、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D、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E、自我识别症状。

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干预提供者: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健康工作者、社会组织、权威媒体、线上咨询平台。

(本篇内容整理和参考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2003年非典时期台湾的SARS心理健康行动联盟编制的《SARS安心手册》、京师心理大学堂公众号。本文图片来源信洁心理驿站。素材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