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这四个步骤,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时间:2024年03月27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作者:孙悦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理改变生活(ID:psy-sy)


这四个步骤,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好几天没更新文章了,要问我在干嘛,答:我在纠结。


因为租的房子到期了,总是纠结要不要续租,要不要换新房子,换哪个房子,然后就陷入了一种过度纠结。


要说之前看到一些来访者严重的纠结没那么感同身受的话,那么这次,就纯属是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了。


没有办法从两个选项中做出判断,总是担心会有所遗漏、产生偏差;


总是不自觉问自己有没有没想到的风险,企图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拖延做决定,不到最后一刻不做决定。


明明两三天就可以做出的决定,可能因为纠结和反复的对比,翻来覆去想一周,甚至一个月,过程中不断在消耗着精力,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最后经过一拖再拖的事情,硬是把选择权让给了别人,或者错过了很好的机会。


01

为什么会选择困难呢?


要问一个选择困难症患者,最怕什么?


那就是怕做决定了。


怕做决定本质的原因是:害怕决策错误承担未知的风险,假定不做选择就不会有风险,那就一直停留在选A还是选B的徘徊中,无法做出决策。


之前一个来访者说,他会为很小的事情纠结,就算是出门坐公交车,也会纠结要坐前面还是后面。


就算是坐在前面了,过一会儿又觉得坐在后面好些,严重的时候甚至要前后体验一番。


他刚毕业的时候,面对两个offer,一直举棋不定,答应了A又反悔,去了B又后悔。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他把所有的未知风险都归因于当时的决策了。


但事实是,不管怎么决策,未来都是存在风险的,不管是A还是B。


我们无法预见两个选项会产生的一切变数,也无法预见哪个选项会比较好,哪个比较差。


当我们把风险都归因到“决策”的动作上,就相当于给当下的自己,扣上了一个厚重的未来行囊。


02

怎么才能减少纠结呢?


第一步:写出你的需求和纠结


写出来,可以说是我在咨询中经常给来访者布置的作业了。


选择困难症的人,之所以怎么都想不明白,是因为大脑中的思路乱成一团。


看不清自己的需求,就会陷入既要又要也要的思维中。


比如我换房子这个事情,我以为我的需求是少在租房上花钱。


但是看了很多却发现,我忽略了更在意的需求,比如,我需要人少、安静的环境,让我可以每天静下心来看书、写作。


在需求不明确的时候,就会既要又要也要,搞不清什么需求对自己最重要。


这时候如果我们列出来,哪些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哪些是我能适应接受的。你就有了选择的原则。


另外一点需要写出来的,就是自己的纠结。


比如:你纠结选A还是选B,那就把选A还是选B的好处、坏处都列出来。


把列出来的好处、坏处,分别打分,既清晰了自己的需求,又进行了客观判断。


那么,你的选择,就已经是十分充分的了。


第二步:不要试图依靠选择解决问题


在我纠结过程中,我也做了第一步。


但是做完第一步后,我还是陷入一种紧张,反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了吗,还有没有被我忽略的问题啊。


其实事后反思下,就知道,这是一种“完美的期待”,我们希望一切都在我们的计划范围内,最好事情都按我们想得那样发展。


但我们忽略了,“事与愿违”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能做到的是,在清晰自己需求、纠结的时候,尽量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做好客观的判断。


对于更远的事情,就不是我们能预见的了,即使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因为当时的决策错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管想着如何面对就好了。


不是「我做了决定才发生了什么」,而是「我可以做些什么,尽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风险」。


第三步:给纠结一个底限


你会发现,当我们纠结的时候,最痛苦的往往就是“悬而未决”的感受。


事情挂在那里,一直得不到解决,才是最内耗人的。


所以一旦我们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往往会得到一种“解脱感”。


那是因为,当我们在纠结的时候,往往还有一种内在的评判声音,时刻在审判着我们:“你看你怎么这么墨迹”、“你也太纠结了吧”、”你真没用啊。“


自己内心很清楚,纠结就是在“逃避”风险和责任,所以对自己的评价也因此受到影响。


但是,当我们把需求、好处坏处都梳理清楚之后,再去拖延时间不做决定,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等待运气,给自己更多的决定性的判断信息;二是被迫做决定,从而减少自己做错决定的“责任”。


但这种潜意识的“逃避”,会越来越影响一个人的自信,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也会下降。


不但是影响事情本身的发展,更是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能量。


所以,我们应该给纠结一个限度,当我获得了90%的信息,就去做客观的分析、决定,事情再有新的信息,无非也是92%、95%的差别,对事情的影响根本不大。


告诉自己,即使选错了,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在自己努力下,谨慎地做出了当时最优的选择。


即使当时选了另外一个,也一定会有别的问题出现。没有必要责备自己,也没有必要后悔。


第四步:练习你的决策能力


一般来说,爱纠结的人,往往在生活的小事上也容易纠结。


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必要因为今天吃煎饼还是吃面条而纠结,但是还是习惯性地纠结。


这就是习惯的体现。


要想改变纠结的习惯,平时就可以在一些小事情上做练习。


及时觉察自己纠结的时刻,当意识到自己纠结的时候,立马告诉自己:这个没那么重要,我尽快选一个就好了。


练习的次数多了,你就会发现,不管选了之后体验如何,快速决策永远比内耗纠结给自己的心理感受更好。


当你在小事上能快速做决定,你就容易撕掉”我爱纠结“的标签。


你会不断获得“我是一个果断的人”的正反馈,也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


这对于一个人的自信、心理都是一种积极的能量。


最后


发现我一个纠结的人,在写完这些方法后,有点被治愈了。


像是大脑中凌乱的思维,被重新组合整理了一下。


让我陷入纠结凌乱的心,再次进入一种有序的状态。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大家,与大家共勉。


放下执念,接纳“事与愿违”,坦然面对得失。


作者简介:孙悦心,一个热爱、实践、传播心理学的咨询师。擅长抑郁、焦虑、亲子问题咨询。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理改变生活(ID:psy-sy),孙悦心,心理咨询师,认知派。愿心理学改变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