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即使未来不可知|《不安的哲学》
时间:2024年02月07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即使未来不可知|《不安的哲学》-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景澈
编辑:8小时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注意看,这个女人叫小美,明天她有一场答辩……


(图源网络,侵删)


很显然,现在的小美由于害怕答辩结果不佳而难以入眠,而看到这里的你,是否也在为一些未知的事情而感到不安呢?


01

何谓不安?


通常我们会认为,不安来自于具体的负面事件,然而,与我们的常识相悖的是,不安并不是因为遭遇了某件事情或有过某种经历等具体事件所引发的情绪。


与指向已出现事物的恐惧不同,更多情况下,不安指向的对象是“无”,是那些还未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对于明天面临重要面试的李华来说,令他不安的并不是面试本身,而是失败的”可能”。


心理学家阿德勒从动机的角度分析了不安的源头。他将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诸如工作、人际交往等未解决的问题定义为“人生课题”,而不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逃避“人生课题”


只要逃避,就不会有结果,也就不用接受评判。为了逃避工作后可能会有的“恶评”,于是满怀不安裹足不前,事后安慰自己:“我不够用心,要是多下点功夫肯定能好很多”。


很多时候,“不安”成为了我们合理化自己的逃避行为的理由


从这个角度看,不安像是一场漫长的自我绑架,我们主动给自己套上名为痛苦的脚镣,继而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步履维艰。


(图源网络,侵删)


02


我们因何不安?


不安是藏在影子里的鬼魂。每当我们直面未知,它冰冷的手就会顺着脊梁悄悄攀上,扼住咽喉,令人难以喘息。


//1. 当身体变得陌生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经之路,却充满了未知。再精密的医学检查也无法预知疾病将在何时以何种形式到来,或许一生健康强壮,也或许明天就将一病不起……


如果说疾病是高悬于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那么衰老则是钝刀割肉的痛苦。伴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发觉身体越发陌生,四肢不再随心自由运转,最终,宛如一颗熄灭的恒星——我们的生命之光逐渐消亡。很不幸,我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里并不包含灵魂的存在,因此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点是已知的,但我们与终点的距离却是未知的,这如何不令人惶惶不安?


//2. 人生在世不称意


躺平还是内卷?这是一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社会风气下,一边喊着“卷不动了,我要躺平!”,一边因为各种压力难以安枕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哪怕不喜欢竞争,人们也不得不一次次被放在天平的某端衡量“优劣”。


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主要面临的是对结果的不安。努力可能得不到回报,不努力可能会从此走向平庸,而失败则可能遭到他人的冷眼……过于关注结果的人可能会因为这些可能性选择制造不安、加深不安,从而逃避工作。


“只要没有结果,就不会有失败的结果”,这听起来是个诡辩,但却成了不安者用来自我安抚的救命稻草。


//3. 如果他人即敌人


阿德勒曾说,“所有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认知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因此,为了逃避社交对自己的消耗,人们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严重不安。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容易对他人产生敌视,视他人为敌人——哪怕ta是我们深爱之人。

深陷不安中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的伴侣不忠,并不停地搜寻“证据”,最终,爱情消磨殆尽时,他们的不安反而得以平息:“ta果然不爱我。”


不安是痛苦的,但由不安产生的某些负面情绪则更令人猝不及防。


岸见一郎认为,嫉妒者是不安的,他们会通过贬损他人的方式追求“平均”,从而防止自己被轻视;网暴者是不安的,因为网络无法“面对面”,不安便会驱使人对另一端的“无名者”产生仇恨;造谣者也包含不安的逻辑,他们担心自己被造谣,也会因为不安而制造谣言、接受谣言并传播谣言。


这样看来,不安所带来的结果已经不再局限在个体,而扩散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03


即使未来不可知


虽然不安如影随形,但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不安的指向是“无”,那么“有”就是解决“无”的良方。将抽象的不安情绪转化为具象的问题分析,就不会因未知而惴惴不安。


因伴侣关系而不安的人,需要观察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而非先入为主地给对方冠上“感情破裂”或“不忠”的罪名;


因工作而不安的人,可以尝试将认知中“失败的结果”转化成“某方面的不足”,有了针对性的改正对象,就更有把握在下一次避免“失败”。


如果以诞生为起点,死亡为终点画一条直线,每一天都只是这条线上的一个点,那生命未免太过苍白。但“人生不是直线而是实践”,“生存不是进化而是变化”,事实上,人生的意义在于变化的“每一天”,明天不一定是更好的,但一定是不同的


(图源网络,侵删)


而这份不同,只有当我们亲身体验之后方能知其全貌。怀抱着这种对未知的好奇,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疾病和衰老,从而抛却不安。


此外,《不安的哲学》还指出,我们要活出自我,自信自爱。我即是我,不是任何人对比的参照物,也并不为了一个预设的理想结局而活。“人生的列车并非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每个人都要铺设自己的轨道”,只要我们决心活出不同的样子,那未知便不再令人恐惧,而是成为了供我们挥毫泼墨的空白画卷。指向”无“的不安自然会消散。


如梭伦所说,”人生就是要目睹不想目睹的现状,遭遇不想遭遇的经历。”未知的不安恰恰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我们努力生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凝视不安,接纳不安,和不安共存,未尝不是一种“解决不安”的手段。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继鼓励人们“鼓起《被讨厌的勇气》”后,岸见一郎又用这本《不安的哲学》,带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的不确定性,进而学会在无数未知中安放自己。作者用凝练的语言分析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不安以及由此触发的消极认知,篇幅不长,但每一章都值得细细阅读品味。


作者介绍


岸见一郎,心理学家、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代表作:《被讨厌的勇气》《爱的勇气》《活在当下的勇气》《不安的哲学》


作者简介:景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