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假期在家,如何不被父母嫌弃
时间:2021年01月16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文章封面

快到春节假期了,这是个和父母零距离相处的假期,也是亲子矛盾集中爆发的时间段。

 

若是在往年,我们和父母闹矛盾,顶多就是出去躲几天或者提前返回工作、学习所在的城市。

 

但这两年由于疫情爆发,回避冲突的难度变大了。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个来访者小陈。

 

小陈是家中独子,去年过年他回到家后,父母的很多规定让他不舒服:

 

早上睡醒了就要起床,不能赖在床上玩手机;

 

晚上不能玩太晚,要早点睡觉;

 

平时在家里,房间的门一定要开着,不然像个租房的客人;

 

男大当婚,赶紧相亲去。

 

小陈向我抱怨:“我实在是受不了这些规定,所以总是被爸妈嫌弃这个做得不对,那个做得不好。”

 

父母的其中一个职能就是规训孩子,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孩子呢,他们需要依靠父母传递给他们适应社会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各归其位,父母和孩子应该相处很融洽才对,为什么有的人会被父母嫌弃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听父母的话。

 

这里要分两种情况。

 

如果年轻人在社会上违法乱纪,比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啊、打架闹事啊,甚至惹出更严重的事情,这时候父母就会嫌弃他们。

 

嫌弃归嫌弃。称职的父母应该弄清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惹事,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但更多的情况是:年轻人们并没有不适应社会,只是不适应家庭这个小社会。

 

比如小陈,他在一家漫画公司任职,和同事、领导、画师都相处得不错,也是个守法公民。

 

但他休息时就喜欢晚睡晚起,喜欢躺在床上玩手机。

 

这不符合父母的养生之道,所以他被父母嫌弃了。

 

再者“男大当婚”“在家不能关房间的门”,这些都不是法律的规定。

 

这些是小陈父母自己的规定,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父母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可能是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的观念影响,也可能是把孩子当作自己自恋的延伸,或者只是想要通过控制孩子,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

 

这些都是从父母的角度分析原因。

 

那么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该怎么理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呢?

 

建立界限。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由于生存需要,和母亲几乎是没有界限的。

 

可长大以后,建立界限就是必要的了。

 

父母不能看孩子的日记,让孩子自己挑选衣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是树立界限的需要。

 

那么假期在家,如何保持和父母的界限呢?

 

首先是建立空间上的界限。

 

关门是个好习惯。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

 

你如果觉得有必要关门,就坚决把门关掉。

 

如果父母因为关门和你闹矛盾,你可以坚决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最好不要带着情绪。

 

“不含敌意的坚决”不止是对父母的要求,

 

也是我们对待父母入侵界限时的有效方法。

 

想要保持好界限,弄清楚“真实的父母”和“内在的父母”也很重要。

 

有的家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家人吃饭,母亲对孩子说:“吃完后记得洗碗。”

 

孩子瞬间炸毛:“你怎么管这么多啊!!我洗不洗碗,什么时候洗碗,要你管啊!!”

 

这时候母亲就很冤了。

 

让孩子洗自己的碗筷,这并没有错啊。

 

孩子怎么就发火了呢?

 

孩子这就是把“真实的父母”和“内在的父母”弄混了。

 

“内在的父母”是父母在过往的几十年里留给孩子的心理印象,是抽象的。

 

“真实的父母”就是眼前那个具体的人,是形象的。

 

回到这个家庭。

 

在过往的岁月里,这个母亲也许确实是个爱管着孩子,要求特别多的母亲。

 

这就让孩子形成了“我妈妈是个压迫我的,束缚我的妈妈”这个内在母亲形象。

 

“吃完后记得洗碗”这句话,瞬间触发了这个不良的内在母亲形象。

 

孩子顿时感受到了“内在母亲”的束缚和压迫。

 

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

 

最直接的反应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来吧,我准备好了为自由而战。

 

留下的就是坐在他对面,一脸愕然的“真实母亲”。

 

作为子女理清和父母关系的第二个关键,就是要区分哪些是“内在父母”施加的压力,哪些是“真实父母”平常的话语。

 

反过来也一样。

 

我们要区分“真实的你”和“父母眼中的你”的区别。

 

有些人假期在家,可能就是一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一个碗,父母就暴跳如雷,各种训斥。

 

他们会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笨手笨脚啊”“我是不是给家里添麻烦了”。

 

道理和上面那个例子一样。

 

孩子小时候,可能确实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很多要求高的父母就形成了“这是个不成器的孩子”这个“父母眼中的你”。

 

这时候你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不成器的孩子”的形象被激活。

 

父母瞬间暴跳如雷。

 

但我们可以明白:失手打碎东西太正常了。

 

如果说这能证明什么,那顶多就是证明我是个正常人而已。

 

父母的怒火我不能负责,我只能负责自己。

 

这就是界限。

 

前面说过,每个人刚出生的那几年,和母亲的界限都是不清晰的。

 

很多人长大后,界限逐渐就清晰起来。

 

可另一部分人长大后,界限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模糊。

 

造成这个区别的因素之一是:父亲。

 

父亲能把孩子从母亲身边拉开,带着他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去学习适应社会的本领。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就逐渐清晰了。

 

除此之外,父爱还能给人安全感,给人力量感。

 

对女性来说,父亲还是她们的“前世情人”,是她们日后恋爱和婚姻的样板。

 

但父亲不是完美的人,每个父亲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童年创伤。

 

这就造成了我们内在父爱的缺席。

 

在社会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男生和女生:

 

要么对领导唯命是从,要么跟领导拍桌子、对着干;

 

做事情的时候缩手缩脚,不敢表现自己;

 

恋爱时总是遇人不淑,频频被“渣男”“渣女”伤害;

 

性格变得很“作”,希望伴侣无条件顺从,时时刻刻关注自己;

 

“妈宝男”和“公主病”。

 

这些常见的问题,都和父爱的缺席有关。

 

但如果要说父爱缺席的应对方法,这篇文章就装不下了。

 

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看我的直播,我在直播里会讲。

 

最后祝大家有个平静的假期。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