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小琳
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只吃“恨海情天”这一套,网友们将其总结为——
“你大大方方说爱我,我觉得你随时都会走。你说你恨死我了,无论如何都要缠着我,我才会相信你的爱有几分真。爱就要带点恨,就要点控制欲。”
在TA们眼中,爱注定与平淡无缘,唯有轰轰烈烈、互相折磨、反复纠缠才算足够深情。
这种关系模式,可以称之为“苦情式亲密关系”——
看似情深似海,实则充斥着控制、羞辱、冷暴力和忽冷忽热。
然而正是这些令人痛苦的互动,却让人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为什么我们总以为越痛就是越爱?“苦情式亲密关系”为何令人欲罢不能?如何才能感受和拥有真实健康的爱?
苦情式恋爱的熏陶:
越痛=越爱
我们并非天生就会在爱情里寻求痛苦,而是苦情式的情感文化自古有之。
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引导,我们很容易把痛苦误认成深情,把撕裂误以为是爱得太深。
青春期我们看的爱情偶像剧几乎都是这样的剧情:
《流星花园》里,道明寺把杉菜推到墙上强吻,被包装成霸道总裁的深情;
韩剧中,男女主总要经历绝症、失忆、家族仇恨,才能证明爱得够深、够真。
这些偶像剧并没有教大家如何构建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而是在灌输一个潜意识:
痛苦,是爱最深的证据。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明,人类的行为大多数来自观察和模仿,而非亲身体验。
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什么是爱,不仅靠经历,更靠看见。
而我们经常接触的苦情式情感文化,不断给我们复写一个扭曲的爱情公式:
越苦=越爱。
这种信息,在大脑中通过镜像神经元不断被强化、内化。
就像电脑反复安装了同一个病毒程序,最后你也开始相信:
被控制等于被在乎,受苦等于被深爱,撕心裂肺等于刻骨铭心。
更可怕的是,这种病毒程序,往往在童年就已经安装完毕。
破解这个困局的第一步,就是要认清:
让你上瘾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你大脑里那套被病毒入侵的“吃苦上瘾心理机制”。
苦情式亲密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让人上瘾的?
苦情式关系,就像在玻璃渣里找糖吃,每一次甜蜜都带着刺痛,却让人越痛越想尝。
这绝非因为你天生喜欢自找苦吃,而是你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精密的“心理劫持”。
1.间歇性强化:对不确定的甜蜜上瘾。
最强的成瘾机制来自不确定的奖赏。
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为“斯金纳箱”:
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箱子里,设定一个按钮,有时按了有食物奖励,有时没有。结果发现,哪怕按了很多次都没有食物掉落,老鼠还是会坚持疯狂按压按钮。
苦情式亲密关系中,就是这种间歇性的强化让你上瘾。
比如,TA可能连续冷暴力3天,第4天突然送你梦寐以求的礼物;平时对你爱答不理,偶尔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温柔。
这种不确定的甜蜜让你像赌徒一样,为了得到那10%的奖赏,时刻忍受90%的痛苦。
2.认知失调:自我欺骗的甜蜜毒药。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信念冲突时,会产生心理紧张,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不断改变、调整这种认知以恢复内心的和谐。
在苦情式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为:
行为层面:你为TA付出了全部;
现实层面:TA对你很差;
内心矛盾:“我怎么会爱上这么渣的人?”
于是,你的大脑自动启动自我洗脑程序:“TA小时候可能很缺爱”“TA只是不会表达”“爱情本来就要经历磨难的”……
就像买股票被套牢的股民,投入越多越难止损,反而会找更多理由说服自己“给多点时间和耐心,一定会涨回来的”。
3.习得性无助:被驯化的爱情囚徒。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打击中,会逐渐相信“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改变”,于是彻底放弃挣扎。
许多在痛苦关系中挣扎的人正是如此:你努力沟通、忍让、改变,却总被冷暴力、羞辱、忽视,一次次浇灭希望。
久而久之,你开始内化这些伤害:“我是不是就不配被爱?”“是不是我真的太敏感?”
于是,明知会被这段滚烫的苦情关系灼伤,却不敢松开紧握的手,因为空虚的掌心,比火焰更让人感到无助和恐惧。

为什么苦情关系让人难以逃离?
对于迷恋苦情式亲密关系的人来说,熟悉的痛苦,比未知的幸福更安全。
当熟悉的痛苦成为安全感的来源,未知的自由反而让人恐惧。
就像长期被困在暗室的人,即使门已打开,也会因为畏光而退缩。
从心理学视角看,沉迷苦情式亲密关系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以下3个深层动因,只有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才能拥有真正健康的爱:
1.创伤性联结:以为在爱中毁灭才是浪漫。
心理学家帕特里克·卡恩斯提出的“创伤性联结” (Trauma Bonding),揭示了创伤关系中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形成的非理性、极度依恋的情感纽带,堪称情感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这种情感联结,通常在“伤害 → 求和 → 再伤害”的循环中固化。
施害者一面羞辱、控制你,一面又会在事后展露悔恨、温柔,甚至宣称“我是因为太爱你了才这样”。
而受害者的大脑,为了维系这摇摇欲坠的情感,竟逐渐在痛感中寻得扭曲的慰藉,甚至主动为对方开脱:“TA是爱我的,只是方式不对”。
2.认知扭曲:被篡改的爱情图式。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关系图式”,它指的是我们从小在家庭、文化中习得的一套亲密关系模板,这套模板会默默决定我们如何理解爱、表达爱。
本质上,我们认同“吃苦就是爱”,其实是因为我们从小在家庭中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当父母说“打你是为你好”时,我们学会了把伤害当作是爱;
当“再不听话就不要你”成为家常便饭,我们会认定爱必须用痛苦来兑换。
朋友小宜的经历就是例证。
她的父亲很少直接表达爱意。
有一次小宜做错事被骂,关在房间里哭,拒绝吃午饭。父亲却强硬地逼迫她上桌,并命令她必须吃完所有饭菜才能离开。
还有一次,她因工作城市的选择与父亲激烈争吵,隔天离开家的时候,却发现父亲默默为她准备好了早餐。
正是这些充满矛盾的爱,让小宜逐渐内化了一套扭曲的亲密关系逻辑:
爱,就是控制、拧巴,甚至夹杂着恶意的。
因此,如果现实中感情太平稳、太纯粹,她就会感到深深的不安,觉得对方是不是不爱她。
于是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作”,在苦情式亲密关系的痛苦和煎熬中,辨识出童年熟悉的“爱”的温度。
3.自我惩罚:我不配得到更好的爱。
自我惩罚,是一种通过施加痛苦以获得掌控感、以避免更深层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简单来说,它是为了预防或抵消某种更深的痛苦,而主动对自己施加的另一重痛苦。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往往根植于充满忽视、羞辱与情感荒漠的童年环境里。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就是典型的自我惩罚的悲情化身。
因为从小缺乏父亲的爱和认可,松子成年后不断陷入残酷的苦情式亲密关系中:
爱上家暴作家,被打到鼻青脸肿,她仍认为:“哪怕被打,也总好过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
被混混男友榨干钱财、骗光信任,却仍强迫自己相信:“只要我够乖,也许他哪天就会爱我。”
松子通过长期忍受被伤害,来验证“我果然不配被爱”的核心自我认知。
实际是,她是用一次次被辜负、被践踏的爱情,变相地惩罚童年那个未曾被爱过的自己。

如何打破苦情式亲密关系,触摸真实而健康的爱?
打破苦情式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是拆除你内在的“痛苦=深情”的情感剧本。
只有当你愿意放下对“痛即是爱”的执念,才有可能真正靠近一种温柔却坚定、平静却不冷淡的爱。
这条路,绕不开3个方向:认知的重构、行为的改变、自我价值的重塑。
1.认知重构:区分苦恋和真爱。
改变行为的前提是修正错误的信念,我们需要重新校准大脑的“爱情评估系统”,区分什么是苦恋和真爱。
● 苦恋:控制、冷战、情绪的剧烈震荡。它或许会带来短暂的刺激快感,代价却是长期的自我耗竭与能量枯竭。
● 真爱:尊重、稳定、支持。它或许显得很平静、纯粹,却能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滋养。
健康的爱,从来不是以爱为名的刑场,诱你一次次赴汤蹈火。
而是希望你活得舒展,笑得坦荡,爱得毫无负担。
就像一句很经典的话:
“能长期稳定维持下来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2.行为训练:从戏剧化表达到直接表达。
苦情式亲密关系中,很多互动都是情绪勒索式的表达:沉默、冷战、用争吵逼出对方的在意。
但健康关系里的互动,是明确表达需求和爱意。
依恋理论认为,在不安全型依恋中长大的人,更可能通过激烈的行为,去获得注意和回应;而安全型依恋则更容易表达需求、且信任对方会回应自己,而非用“作”来迫使对方满足自己。
你可以试着练习:
● 把摔门、冷战,换成直接表达内心情绪:“我现在很生气,但我们可以晚点再谈这个问题。”
● 把故意让他吃醋,换成直接表达真实需求:“此刻我希望得到你的关注,我需要你陪在我身边。”
3.自我价值重塑:你配得上最好的爱。
很多人反复陷入苦情式亲密关系,是因为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太低,导致TA们认为只有牺牲自己、被需要、为对方付出很多,才配拥有一段感情。
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就需要建立稳定的核心自我,而不是依赖他人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比如,你可以每天记录3件“我值得被爱”的证据:
● 朋友总是夸我很幽默;
● 我成功地独立完成了那个棘手的项目;
●我常常喂路边的流浪猫,我是一个很温柔、很善良的人。
同时,练习在关系中设立健康的边界,当对方的言行越界时,坦然地维护自己:“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请马上停止。”
每一次拒绝,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无声宣告。
当你开始收集这些自己值得被爱的证据,你会发现:
原来你不需要靠承受痛苦来确认存在感,你本来就值得最美好的一切人和事。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爱不是被爱的人所创造的感觉,而是一种能力。”
苦情不是爱,而是爱里的一场误会。
你把灼烧当作温暖,把荆棘误认成玫瑰,把那些让你流泪的人,错当成了最爱你的人。
可真正的爱,不需要那么多的爱恨情仇、痛苦纠缠、拧巴拉扯。
它像春天的雨,寂静却滋养万物;像大地的晨光,不声不响,却让每一颗种子都知道:
我值得生长。
愿你认出那些安静而坚定的爱。
能勇敢地爱他人,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被爱,也能果断离开不健康的爱。
最重要的是,由始至终,你要坚定地爱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