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终点线幻觉 | “我必须赚到100万之后,才能感受幸福”
时间:2025年06月03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很多年前,有位朋友曾对我们说:“我要是能考进银行就好了,我现在所有的焦虑都来自没考进银行!如果我也考进银行,那样我就再也不会有任何烦恼了。”

其实她也不只是对我这样说,准确来说,她对所有人都这样说,以至于大家都知道她有这样一个进银行的执念,甚至大家路过银行门口都会想起她来。

几年之后,我们再遇到她,关于考银行的事,我们惊讶地发现她已经不太记得了。她也有点惊讶自己什么时候说过“只要考进了银行就再也没有烦恼了”这样的话,她有点懵地问:“我真的这么说过吗?”我们真诚表示:“你真的说过,还很刻骨铭心呢。”

你看,大张伟老师就说过一句很有智慧的话:“想不通的事情就先放一放,过后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而她现在的烦恼变成了男朋友迟迟不和她结婚,她说:“我现在做梦都盼着他能快点求婚!我别的都不烦,我最烦的就是婚事!如果我们早点结婚,我就再也不会有这么多纠结和烦恼了。”

很多焦虑的朋友,都会把人生中某个阶段的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看得无比重,放得无比大:觉得这件事情解决了,前面就是一片光明灿烂未来可期;不解决,人生就无法顺利进行到下一步……于是把所有的注意力、精气神、情绪,都消耗在这件事情上。认为“我必须瘦到100/赚到100/考上公务员/结婚生孩子,我才有心情去感受幸福。”

这在心理学中,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终点线幻觉”。

终点线幻觉(Finish-Line Illusion)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将某个特定目标(如考上大学、找到工作、结婚等)视为人生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认为一旦达成这个目标,所有烦恼就会消失,生活将变得完美无缺。

然而,现实往往是:当这个目标达成后,新的问题会迅速浮现,而人们又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终点线”上。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终点线幻觉”呢?

3626A


1、高估目标达成后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对未来的情绪预测常常不准确:我们会高估积极事件的影响(如“升职后我会一直快乐”),而低估了我们的“快乐疲劳”,其实我们会很快适应新状态,目标达成后带来的快乐也会很快消退。

因为大脑的奖赏系统(如多巴胺回路)其实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更加处于激活状态,一旦目标达成,多巴胺水平会迅速回落,导致“成功后空虚感”。

2、高估单一事件对整体幸福感的影响

人的一生如何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用一生去回答。所以为了减轻认知负担,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将复杂的人生问题简化为单一目标,如“只要结婚就幸福”,“只要考编上岸就会幸福”“只要减肥成功就会幸福”。

3、低估新问题出现的必然性

“终点线”终归只是个“幻觉”,因为谁的人生不是一地鸡毛呢?

人生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组成的,这个问题解决后,很快又要迎接下一个问题,不必把人生所有的希望太寄托于某一件事情上。一个问题解决不解决的,其实也没什么要紧,因为以后要面临的问题还多着呢。

就像我们这位朋友,曾经坚信“只要考进银行,所有焦虑都会消失”,但很快她又发现了新的烦恼(婚姻问题)。而且就算真的考进银行了,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有业绩考核的压力,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而她认为“只要男友向我求婚,我就没有烦恼了”,但她婚后肯定还要面临婆媳矛盾、夫妻矛盾、育儿焦虑等新问题。

类似的“终点线幻觉”还包括“我考上公务员就稳定了”“我减肥成功才能拍美美的照片”“我赚到100万才能躺平”“我抱上孙子才能有心情去旅游”……所以,这个幻觉该如何打破呢?

1、调整对事物的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有一个ABC理论。他认为,引起我们痛苦并不是事件(Aactivating event)本身,因为事情的发生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中立的,但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Bbelief),才会导致我们的情绪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Cconsequence)。

我们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往往会觉得问题是出在A上面,但其实出问题的环节也有可能是BC

鹿老师的妈妈就说过一句很智慧的话:“自从我知道我有焦虑症之后,我就不焦虑了。以前我焦虑是因为我以为我遇到的事儿很大,现在我明白了,那个事儿其实一点都不大,只是我容易焦虑而已。”

那件事其实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就像我那位朋友的“银行执念”,在几年后也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2、接受“问题永远存在”,在一地鸡毛中自己找乐子。

人生是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所以我们最好放弃“我只有进银行以后才会幸福”的幻想,明确地告诉自己“我可以现在就自己制造幸福”。

我不必等减到100斤以后才能去公园里踏青拍照,我现在就可以去。

你也不必等到结婚以后才能煲一锅幸福浓汤,你可以现在就煲给自己喝。

爹妈也不必等到抱了孙子以后才能去旅游,现在就可以去旅游。

3、建立多元幸福来源

多交一些朋友,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更关注锻炼、健康,这样就不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

只依靠一个人一件事太可怕了,因为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没有什么目标是实现了就能一世不变的。好和坏,在某时某刻,都有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当年费尽心思谋得的一个工作岗位,10年后可能会赶上大裁员;当初想嫁而嫁不成的遗憾,10年后可能会变成有福之女不进无福之家的庆幸。

终点线幻觉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源于大脑对“确定性”的渴望。但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某个终极目标,而是来自持续成长、适应变化的能力。

人生除了死亡,其他时候根本没有真正的“终点线”,只有不断延伸的跑道。(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