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呢?问起ta想吃什么的时候,对方总会平和地说“随便,都可以”,可是当吃的摆到ta面前,又会挑三拣四,剩下你在一边尴尬地无所适从。
“人们的问题从来不在于有自己的需要,而是人们总是试图粉饰并掩盖它。”心理学家周梵这样说。
很多时候,人们说的“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当 “随便”脱口而出的一瞬间,很多人心里是有了一个朦胧答案的,可是出于不麻烦别人的心理,人们会以“随便”掩饰自己的需求,甚至期望别人猜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而当真的随便什么东西摆到面前的时候,又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到深深的失望。情绪控制比较差的人还会直接流露出不喜欢的神情。
每次听到“随便”,都像是在玩升级版的“你画我猜”,画的人高度抽象,模棱两可,猜的人一头雾水,忐忑难安。
02
为什么说出自己的需求这么难?
我们似乎一直不擅长表达自己的需求,影视剧中常见的情节是,小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不会直接向家长开口,而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漫不经心地提起、心不在焉地做其他事,通过这些方式来暗示自己的需求。比起“我喜欢***”“我想要****”,我们听到更多的却是“随便啦”“我无所谓”“都行的”。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作“述情障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希望对方在自己没有表达内心的想法的时候对方就能被理解,同时伴随着认知就算我不解释或不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对方都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我们又太过纠结于说出自己的需求会给对方带来不便,不愿麻烦别人干脆压抑自己的需求。
只是,看似无欲无求的态度往往会更令人头疼,甚至会让两人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毕竟生活中对方没有过多精力去猜测你的心思,特别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你觉得的客气其实是在给对方出难题。“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仅以“随便”一带而过,带来的或许只能是更多的尴尬与不便。
03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
压抑自己的需要,并不意味着自我的需要就会消失,相反,它们会以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顽固地扎根你的内心。
美剧《摩登家庭》中,Cam是一个自私敏感又渴望别人关注的人,对于伴侣Mitchell的提议,他总是故作欢喜的接受,再无比嫌弃的暗戳戳反对;而当自己有想做的事情,Cam也往往采取迂回曲折、旁敲侧击的方法暗示Mitchell。而在剧中,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以一方的坦白为结束。
当我们顾及对方的情绪与想法大于自身的时候,常常会失去自我,想做一个什么都可以,谁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却又难以真正磨灭自己的需求,于是在说与不说之间挣扎的夹缝中,“随便”成了最好的说辞。
但是相比隐瞒和闪烁其词,坦陈自己的需要,直言自己的需求,并不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客气”,相反干脆的态度会减少对方琢磨的时间,给人留下利落大方的印象。
所以下次,有人问起你想吃/喝什么的时候,直言你的需求吧,如果真的没有特别想要的,也不要草草一句“随便”结束,加上一句“真的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哦~
最后,想用画家黄永玉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同时也与大家共勉:“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本文摘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