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性格的广袤星河里,内向如同隐匿于夜幕中的星辰,散发着被忽视的独特光芒。长久以来,社会对于外向性格的推崇,如同浓重的云雾,遮蔽了人们对内向天性的正确认知,使内向常常被误读为缺陷。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总是会遇见一些对自我不确定者,会怀疑自己太外向或太内向带来人际关系的困扰。固然,他们的自我稳定性很重要,但是认识自我,在困惑中去成长找到自我力量,更重要。
MBTI人格测试,从内外倾维度描述了个体在获取能量和与外界互动时的偏好倾向。外倾型即外向者,更乐于从外部世界获取能量,他们通常外向、活跃、喜欢社交。而内倾型即内向者,则更倾向于从内部世界获取能量,他们通常安静、内省、喜欢独处。
在当今社会,外向性格常常被推崇为成功的标配。我们习惯于将“善于社交”“活泼开朗”视为优点,而将“安静”、“独处”贴上“不合群”甚至“缺陷”的标签。
然而,内向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天赋。内向者拥有许多被忽视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让他们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色,也为社会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01内向者语境中的自卑与羞愧
从心理特点来说,内向和外向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条性格的连续谱上,一部分在在左边,一部分在右边,一部分在中间,呈现两端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
处于两端的人也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内向者更喜欢独处或与少数人深入交流,而外向者则倾向于从社交活动中获取能量。

但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又有多少内向者是带着自卑与羞愧走过来的。
在内向者的语境里,自卑与羞愧常常如影随形。自卑,是内向者在面对外界时内心深处的一种低自我评价。
他们往往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感受,在社交场合中,当与他人频繁互动、展示自我的社交模式成为主流时,他们内敛的表达习惯就可能被视为弱点,从而加重了他们的羞愧。
小锋(化名)是个大二学生,看上去有些沉默寡言。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卑,有时总是觉得无颜见人。
但是打开话匣子后,发现他并不是不善言辞的人。
咨询师:刚才你说觉得自卑,能具体说说吗?是什么感觉?
小锋:就是内向,胆小,有些怕事……
咨询师:这样的感受是你自己觉得的,还是别人的评价呢?
小锋:我自己好像还好,主要是家里爸妈经常说我内向,不爱说话。
咨询师:哦,爸妈说的……似乎你认同了他们的说法?
小锋:可能吧,但他们对我的评价,让我很难受……
咨询师:嗯……(看着来访,鼓励他说下去)
小锋:他们经常批评我,希望我变得外向、活泼,但是他们越说我越不想说。
咨询师:这样的批评的确让人难受。
小锋:好像我让他们丢人了……我痛苦了很多年,我很希望自己不是那样的人。
心理上的羞愧,源于内向者在社交情境中的“违和”感。其实小锋只是遵循自己内心的节奏,但有时却会被外界规则或者他人的期望所束缚。
在聚会时,看着别人谈笑风生,他会羡慕其他人的侃侃而谈、积极表现,自己却总是默默站在一旁,这种对比催生了他的自卑情绪,觉得自己缺乏那种能在众人面前轻松自如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擅长社交、甚至是缺乏价值的。
但也许他不明白,内向者的自卑与羞愧是不合理的刻板印象下的产物,应该学会去打破。
《哈利·波特》作者罗琳J.K. Rowling说:“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喜欢独处,喜欢安静的环境,这让我能够专注于写作。”她正是通过独处和深度思考,创造出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

02为什么向内是天赋般的自我能力
向内(或叫刀口向内),意味着一个人具有自我反思、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的觉察和能力,强调直面自身问题。只有敢于向内看向内剖析自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突破局限,实现进步。
其实,内向和外向性格各自独特的优势,性格的平衡是美德的关键。过度内向或过度外向都会导致问题。
正如荣格所说“内向和外向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每个人都有这两种特质,关键在于找到平衡”。
内向者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意味着他们能向内进行自我的深度思考、擅长倾听和建立深度关系。
如果你是内向者,那么需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质,比如:
1、自我向内,让他们拥有自律与创造力:
内向者在独自中获得向内思考的能力,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能享受安静的环境,从中获得灵感和思考的空间。这种能力使他们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写作等领域表现更出色。
比尔·盖茨是典型的内向者,他通过深度思考和专注力,创立了微软并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革命。
村上春树性格内向,也是很自律的人,他说:“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我享受这种孤独。”他每天坚持写作4小时,跑步10公里,这种自律的生活方式帮助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2、深度思考,让他们拥有专注与持久力:
内向者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这种专注力使他们在需要深度工作的领域表现更突出。
同时,内向者倾向于深入思考问题,而不是快速做出反应。他们喜欢分析、反思,并从中找到独特的见解。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作者苏珊·凯恩也认为,内向者拥有强大的内在世界,这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
3、善于倾听,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
内向者往往是优秀的倾听者,他们能够专注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种能力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优秀,尤其是在需要深度沟通的场合。
马斯克虽然在某些场合表现得外向,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内向者。他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驱动,推动了特斯拉和SpaceX的发展。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以其倾听和共情能力闻名,他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河。

03发挥内在优势,拥抱向内的力量
荣格最早提出内向和外向的概念,他认为内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内在世界,而外向者的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
但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内向外向者各有各的优势。内向的人需要充分认识自我,认识内在的优势,发挥向内的力量。
首先,接受自己的向内特质,发挥倾听与共情能力。
内向者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特质,在社会适应中适度调整自己,而不是完全地“改头换面”。只有接受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内向者的倾听和共情能力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一大优势。通过倾听他人,内向者可以建立深厚的关系,并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内向者试图改变自己以适应外向的社会,但最终发现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接受了最真实的自己,才会生发出最好的能力,倾听与共情是其中之一。
通过与来访小锋的进一步咨询探讨,他逐渐明白需要接纳自我,接纳原来真实的自己,也觉察了因为内向不被人认可的部分,变得越来越有自我的主体力量。
他说:“有稳定的自我多么重要!做我熟悉的自己,并发挥到最好,就是最好的自我!我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呢?”
其次,寻找合适的环境,创造良好的自我空间。
内向者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至关重要。
许多内向者选择在家办公或寻找安静的咖啡馆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任务。
如果你是个内向的人,或许可以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个安静的工作空间,或者选择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进行深度工作。
再是,利用深度思考,提升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内向者的深度思考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色,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内向者可以在工作中担任“策略家”的角色,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尝试将深度思考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情商理论提出者戈尔曼说得好,“情商高的人能够根据情境灵活调整自己的内向或外向特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果你还在要做个外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之间犹豫,我想,这样的摇摆是时候停止了。
除非,你想继续内耗自己。
(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