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中国科学院:社交活动能显著提高“情绪预期”
时间:2025年02月06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情绪。这些情绪既是生活事件所引发的结果,同时也能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与决策。

当我们预感到做某事时会获得快乐和满足时,我们就会充满动力的去执行;如果预感到会为某件事感到失落或痛苦,那么就会尽力避免。可以说,我们的情绪的预期对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情绪预期(Affective Forecasting, AF)是指个体对未来事件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进行预测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帮助我们做出最优决策、规划未来,并影响我们的动机和预期快感。

特别是对于部分精神病患者而言,情绪预期能力受损往往会引发负面症状以及身心功能下降。然而,过去大多数关于情绪预期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忽略了现实生活情境和社交互动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情绪预期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的陈楚侨研究组在学术期刊《Schizophrenia Bulletin Open》上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

他们通过两个实验,采用了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来探讨当代年轻健康成年人以及社交快感缺失(High Social Anhedonia, HSA)个体的情绪预期表现。

13692

研究一

年轻成年人的现实生活情绪预期

在研究一中,参与者为随机挑选的109名18至30岁的健康大学生。为了记录和检测参与者的情绪,研究人员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Time Master”的手机软件,用于记录参与者的预期情绪和实际体验情绪。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求参加实验的109名大学生在连续30天内,每天通过该手机软件创建至少三个将在当天即将发生的事件(最好包括积极和消极的事件),并评估这些事件的预期情绪和实际体验情绪。

预期情绪包括预期愉悦度、预期唤醒度、预期情绪类型等指标,实际体验情绪则包括实际愉悦度、实际唤醒度等。

为了更好地检测社交因素与情绪预期之间的关系,参与者所汇报的事件被分为非社会性事件(仅有参与者自己参与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在宿舍午睡)和社会性事件(参与者与他人共同参与的事件,例如和朋友一起去打球)。

最终,研究一共记录了8031个现实生活事件。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研究人员比较了社交事件和非社交事件在预期情绪和实际体验情绪上的差异。

研究一的结果显示,参与者对社交事件的预期愉悦度和实际体验愉悦度都高于非社交事件。也就是说,不论是事件发生前的预期,还是事件本身所引发的情绪,都表现出更加积极、愉快的一面。

同时,社交事件的预期情绪与实际体验情绪之间的差异(即情绪预期差异)也更大。具体来说,参与者倾向于低估非社交事件的实际唤醒度,但对社交事件的唤醒度预测则较为准确。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表明社交互动确实会影响个体的情绪预期和实际体验情绪。与此同时,社交事件通常涉及更多的情感传染和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这可能导致个体在预测社交事件的情绪时出现更大的偏差。

42D1B

研究2

社交快感缺失个体的现实生活情绪预期

为了进一步探究社交快感缺失的个体在生活中的情绪预期状态,在研究二中,研究人员利用中文版《查普曼社交快感缺失量表(Chapman social anhedonia scale)》筛选并招募了60名参与者,并依据量表的评分情况,将其分为28名高社交快感缺失个体(HAS,high social anhedonia)和32名低社交快感缺失个体(LSA,low social anhedonia)。

参与者需要在14天内使用名为“Samply”的手机应用程序记录他们的预期情绪和实际体验情绪。

与研究一类似,参与者需要记录每天的事件,并评估预期情绪和实际的体验情绪。此外,研究二还增加了心率测量,以提供更客观的情绪反应指标。研究二共记录了2066个现实生活事件。

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研究人员比较了HSA和LSA组在预期情绪和实际体验情绪上的差异,特别是社交事件和非社交事件之间的差异。

研究二的结果显示,与低社交快感缺失个体(LSA)相比,高社交快感缺失个体(HSA)对社交事件的预期愉悦度显著降低,并且这种降低在社交事件中更为明显。

此外,与低社交快感缺失的参与者(LSA)相比,高社交快感缺失的个体(HSA)在社交事件中的情绪预期和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差异也更大。这表明较为严重的社交快感缺失使得他们难以对社交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做出准确预测。

值得注意的是,高社交快感缺失的个体(HSA)不仅在准确预期情绪上表现出缺陷,在实际体验情绪上也报告了较低的愉悦感。这表明,高社交快感缺失的个体不仅在预期社交事件时感到较少的愉悦,实际参与社交事件时所体验到的愉悦感也更加匮乏。

通过对参与者的心率进行检测,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对于高社交快感缺失的参与者(HSA)而言,社交性事件能够引发更快的心率;低社交快感缺失的参与者(LSA)则在面对社交和非社交事件时心率相当。

此外,高社交快感缺失的参与者(HSA)心率与预期唤醒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 = 0.15, p < 0.001),而低社交快感缺失的参与者(LSA)的心率与预期唤醒之间则不相关。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社交互动对情绪预期和实际的情绪体验都有着显著影响。在真实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参与者对涉及社交互动的未来事件抱有更加愉悦的态度,并且实际体验社交事件时也更容易获得愉悦感。

这表明,社交互动在提升情绪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适当的社交活动来做为沟通和释放压力的渠道。不过,情绪的产生与应对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原因,譬如性格差异、生活经验以及某些特定的敏感事件等。

所以,如果遇到不想与他人交流、或者与人交往会感到焦虑和烦躁时,可以暂时避免类似的活动,更不能强迫自己进行社交来寻求改变。面对难以调节的负面情绪与状态时,还是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及早进行干预和改善,恢复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