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宝宝发脾气?
不要把手机当「电子奶嘴」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手可得的今天,很多家长会在孩子情绪失控时,赶紧递上这些电子设备。虽然这样做似乎可以迅速平息孩子的情绪,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也许并不明智。
匈牙利厄尔特沃什·罗兰大学和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使用电子设备安抚情绪激动的孩子,可能会影响他们调节情绪的能力。
该研究发表在《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前沿》(Frontier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期刊,研究人员追踪了265个加拿大家庭,探讨了使用电子设备安抚孩子情绪对其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愤怒管理、冲动控制和专注力的影响(Konok et al., 2024)。
情绪调节是儿童早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帮助他们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并保持专注。这些能力不仅对社交互动有帮助,在学业上也至关重要。研究主要关注了三方面的情绪调节能力:愤怒管理、努力控制和冲动性。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保持专注,并减少冲动行为。
研究结果令人担忧,那些经常用电子设备来安抚孩子的家庭,孩子在一年后表现出较弱的情绪调节能力。他们在愤怒管理和注意力集中上存在困难,容易出现冲动行为。依赖电子设备可能阻碍孩子学习如何独立应对挫折和管理情绪。
研究还发现了一种双向关系。那些早期就难以控制愤怒的孩子,其父母一年后更容易依赖电子设备来平息孩子的情绪。这表明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的情绪失控行为导致屏幕使用增加,而频繁的屏幕使用反过来阻碍了孩子的情绪发展,使得自我调节更加困难。
研究人员指出,依赖电子设备作为快速应对孩子发脾气的方式,可能会妨碍孩子学习情绪调节的必要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孩子情绪管理问题加重,特别是在愤怒情绪的处理上。
综合研究结果来看,虽然电子设备在教育和娱乐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需更慎重使用这些设备。与其一味依赖手机和平板,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孩子培养「情绪韧性」会更加重要。
比如与孩子一起讨论情绪问题、练习呼吸或者一起阅读等等。这些方法在当下可能要花更多时间,但长远来看它们比电子设备更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手机和平板。
02
吐槽发泄
会让你更受欢迎?
发泄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宣泄方式——让人能够释放压力并与他人分享挫折感。然而,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最新研究表明,发泄可能在社交中发挥着比人们预期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项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的研究表明,发泄能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受欢迎,揭示了人们如何通过发泄巧妙地操控社交动态(Krems et al., 2024)。
传统上,发泄被解释为弗洛伊德的情感宣泄,即通过释放积压的情绪来避免情感崩溃。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尽管发泄可能会让人暂时感觉舒畅,但它并不能有效减少愤怒,甚至可能加剧愤怒。那么,我们为何依然乐此不疲?研究团队认为,答案可能在于发泄带来的社交益处。
研究团队进行了多项实验,共有1700多名参与者参与。在这些实验中,参与者阅读了一个朋友(发泄者)向另一个朋友(倾听者)抱怨共同朋友(目标)的情境故事。研究人员随后测量了「倾听者」对「发泄者」和「目标」的态度变化。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多少次实验中,「倾听者」都更倾向于喜欢「发泄者」,而非抱怨的「目标」。而且比起「目标」,「倾听者」更愿意为「发泄者」提供实际的支持。
这表明发泄不仅仅是发泄情绪,更是一种巧妙的社交策略。通过分享负面信息,「发泄者」能够在不显得过于刻薄或恶意的情况下,巧妙地提升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并加深与倾听者的关系。
研究团队指出,这种社交动态可能有着进化的根源。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拥有强大的社交盟友对生存至关重要,而能够巩固这些盟友关系的行为将被优先保留下来。虽然我们可能未意识到这种背后的动机,但发泄或许是我们无意识中巩固社交关系的一种方式。
当然,发泄也存在风险。研究发现,如果「倾听者」认为「发泄者」有攻击性或与「目标」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发泄可能适得其反。成功的发泄关键在于保持「无辜」形象——既表达不满,又不过于苛刻。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的社交行为。虽然发泄看似无害或只是情绪的宣泄,但它实际上可能在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地位中起着关键作用。下次你发现自己向朋友吐槽时,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其中隐藏的社交力量。
03
刷短视频
会让你感到更加无聊
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内容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获得源源不断的娱乐内容。理论上今天的人们应该不容易感到无聊了,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多伦多大学最近在《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快速浏览网上数字内容的习惯——也就是「数字切换」——实际上可能加剧了我们试图避免的无聊感。
研究发现,这种行为不仅无法消除无聊,反而会让我们更加不满足,娱乐感也随之降低(Tam, & Inzlicht, 2024)。
所谓的「数字切换」,是指在寻找更有趣的内容时,快速从一个视频切换到另一个的行为。这乍一看是一种避免无聊的合理做法,能够确保我们持续刷到好玩的内容。
但是研究发现,频繁切换视频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沉浸在任何一个内容中。这种沉浸感的缺乏会导致注意力分散,使我们难以从中找到乐趣或意义。相比起那些习惯于频繁切换视频的人,专注观看单一视频的人体验到的满足感反而会更高。
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数字切换」会加剧无聊感,就需要从注意力和参与度的关系入手。深度参与要求我们持续集中注意力,这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与内容互动。
当我们专注于一个视频而不被切换的欲望分心时,往往会发现内容更有吸引力。相反,不断寻找「更好」内容的行为会打断我们的注意力,无法真正享受正在观看的内容。
此外,内容的丰富选择也会带来错觉「似乎总有更有趣的内容等待着我们」。这种心态增加了我们放弃当前内容的可能性,使得我们更难以享受当下的内容。讽刺的是,尽管我们希望通过寻找更刺激的内容来摆脱无聊,但这种寻找的过程反而让体验变得更加乏味。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你想享受刷视频带来的乐趣,与其频繁滑动或跳过视频,不妨试着坚持观看一个视频或系列,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这种做法类似于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的体验,干扰少,注意力更集中,更能全身心投入到屏幕前的内容中。至少在刷视频这件事上,「少即是多」的道理仍然适用。
以上就是本期的文献分享。关于下一期的研究主题,如果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下期见~
参考文献:
Konok, V., Binet, M. A., Korom, Á., Pogány, Á., Miklósi, Á., & Fitzpatrick, C. (2024). Cure for tantrum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digital emotion regulation and children's self-regulatory skills. Frontier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 1276154.
Krems, J. A., Merrie, L. A., Rodriguez, N. N., & Williams, K. E. (2024). Venting makes people prefer—and preferentially support—us over those we vent abou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45(5), 106608.
Tam, K. Y., & Inzlicht, M. (2024). Fast-forward to boredom: How switching behavior on digital media makes people more bor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作者:车轱辘,曼彻斯特大学商业心理学硕士,壹心理认证作家、优质答主。尝试把啃论文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带你了解科学心理学都在研究什么有意思的话题。
责任编辑:日月银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