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写在前面:
当了父母之后,有没有觉得家里“音量”越来越高了?
不光是孩子哭闹的声音,自己大吼大叫也越来越频繁,家里沟通全靠“吼”,为一点小事就能吵出世界大战的架势。
平时待人文明有礼的我们,怎么一碰到孩子,就成了“河东狮吼”型家长?
01
硝烟弥漫的家
带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了。
怡敏和13岁的儿子小古一起生活,母子经常争吵,小古不服妈妈管教,甚至会出言不逊。
他的话又激起妈妈的愤怒,让她彻底失控。
每次怡敏想让儿子做点什么,他总是来一句:“别烦我!”
怡敏的多次催促让儿子更不耐烦,小古会说:“我在这个家里根本呆不下去,你讲什么我都不会听!”
怡敏听到,就会大吼着回骂:“我怎么养了你这样一个白眼狼!”并且威胁要收走他的手机。
面对妈妈的怒气,小古选择用更狠的话回击,导致战火升级。
母子间形成了负反馈循环(negative feedback loop),小古用拒绝做事表示对妈妈的抗议,怡敏预料到小古的反抗但粗暴应对,这让小古更加不愿沟通。
两人在无尽的争吵中消耗大量精力,家庭关系日益紧张。
和怡敏一样,许多父母都会遇到这种忍不住发脾气的情况。
刚给洗干净的衣服不一会儿就脏得不像话,提前说好的行程偏偏出发前大哭大闹着不肯去,特地叮嘱别碰的贵重易碎品,转头就听到“哗啦”——裂成了一地碎片。
愤怒的情绪冲到了头顶,于是,你失控了,你开始对着他大吼大叫,很快,孩子也开始歇斯底里。
当孩子感受到家长语气中的指责时,很容易就失去冷静,家长也是如此,即使极力保持理智,最后还是难以避免情绪化,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些失控反应意味着孩子可能碰到了你的“愤怒开关”。
触发之后,生气的情绪代替了思考,你说出了那些会让自己陷入悔恨的话。
02
我到底为什么失控
上文中,怡敏在与儿子的相处中出现了典型的情绪失控问题。
情绪失控并不是什么罪恶深重的行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我们难免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刻。
但如果频繁失控,则会妨碍工作生活,影响心理和身体健康,对于亲子关系的破坏也是显著的。
怡敏面对小古的叛逆言行屡屡失控,类似情况下,家长通常认为是“孩子太不听话了”导致自己情绪突然爆发。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我们借助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模型”来研究家长对消极事件的反应。
在此模型中,A是消极事件,C是结果,即你的感受和行为,两者之间的B是对事件的信念和认知。
可以看到,消极事件(A)并不直接引发感受和行为(C),但是消极事件所带来的认知想法(B)会导致我们作出一系列反应。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事件会导致一个结果,也就是因为A的出现,会导致产生C的结果,但实际上,对A的认知想法B才是触发行为的关键。
怡敏的例子中,在她产生愤怒和不被尊重的情绪之前,脑海中产生了这些认知,并激起她的情绪。
关于小古:
他太没教养了·他以后肯定会闯大祸的·如果我不教训他,他就永远不知道对错。
关于她自己:
我是个不称职的家长·他不听话都是因为我没教好·我什么事都做不成,连自己小孩都管不了。
这些消极判断会引发对应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它们阻碍了沟通和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案,并导致怡敏过度反应,口不择言。
怡敏的自我否定让她痛苦愤怒的情绪倾泻而出,却忽略了儿子只是对她管教的态度不满,才说出几句气话。
03
冷静家长养成计划
如今,怡敏明白了小古那些行为并不是故意惹她生气,而是和她从前面对暴躁易怒的父母一样,在努力保护自己。
她的情绪由之前的愤怒转为理解,和儿子交流时也尽量温和,她不想让自己的童年经历在孩子身上重复。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掌控孩子的情绪,但可以先行动起来,改变自己。
养成这些习惯,会帮助你成为更冷静的家长。
1.不要过度解读孩子的话
孩子冲动之下说的几句话,往往能让家长的思维无限发散,“你有病吧”可能会被解读为性格恶劣,“不要你管”则意味着忘恩负义。
家长越想越多,最终可能得出孩子是个“小恶魔”的结论,吓到了自己。
但回归言语本身,也许他只是在发泄情绪或抗拒交流,家长的过度解读反而激化了矛盾,导致彼此之间更不信任。
2.不要对孩子有过高期望
家长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性格,设定适当的期望。
如果孩子年龄还小,你就不能指望他们说话做事多有逻辑或是高度自律。
一个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因此家长不该期待他准时准点。
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家长可能希望孩子多与同学交流玩耍,但对内向的孩子来说这并不容易,家长的期待让他们感到抗拒。
3.大吼之前,来个深呼吸
当孩子的言行靠到了你的“愤怒开关”,先给自己按下暂停,不要说话,深呼吸几次,或者心中默念“冷静一点”。
有了这个小小的缓冲,能避免很多过度反应,孩子发现你没有发怒,也许会态度放缓,好好说话。
4.把发怒时的感受写下来
拿出纸笔,列出容易让你发怒的事情,回忆一下:当这些事情发生时,你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又做出了怎样的行为。
如果列举过后,觉得自己在某时反应过度了,思考那么做的原因。再次面对类似的事情时,就有了更好的处理方式。
5.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的举动引起你的不满,不妨想想那些行为可能在表达某种需要。
因为不愿向你开口求助,就转向了其他方式,发怒时家长正在气头上,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比如你缺席了孩子生日,你想弥补他,带他去喜欢的游乐场,他却说:“我才不去”,实际上是不是想说:“为什么我过生日那天你还要加班?”
多些同理心,想想自己也曾经是孩子,也有过对父母不满的时刻,试着让儿时的自己来理解现在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言行让你失望,有时不是他自身有问题,而是他也可能正面临着困境,并且自己很难解决。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长,不必对偶尔失控太过自责。但如果不想再困扰于冲动和悔恨,那就试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微小的改变开始。
没有谁生来就会做父母,都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渐渐懂得什么行为会造成伤害,又该怎样改变,弥合裂痕。
父母与孩子不仅是陪伴一程,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共同成长——孩子成人,父母成熟。
你可以继续大吼,也可以蹲下来,问问孩子真正想告诉你什么,倾听他们的心声。
References:
本文系编译,原作者Bonnie Harris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
作者简介:Mindfront,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本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