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晓雯
来源:微信公众号:于晓雯(ID:psyxiaowen)
写在前面的话
全文3000字,阅读约5分钟。
我很喜欢孙平老师讲马勒时说的一句话,人性中苦难的揭示,或许只有哪些真正受过苦,又有能力转化苦、升华苦的人来进行。
每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自传性的,他们的理论体系都是在自己已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与他们的创伤和资源息息相关。
不知道你会从大师们并不完美的人生故事中感受到什么。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的苦难并不是独有的、试着用不自卑不自责的态度面对自己。
也许你会觉得人类生而渺小,就算是心理学家也不能完全摆脱痛苦和创伤代际传递的魔咒。
也许你会觉得备受鼓舞,你在创伤中看见了资源和希望。
不管你读到了什么,希望你能对自己的痛苦和苦难多一份温柔地接纳。
01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冲突
弗洛伊德出生时,他的父亲40岁,而母亲只有20岁。
弗洛伊德的父亲是一名不太成功的羊毛商人,父亲非常严厉和专制,他对父亲充满了敌意和愤怒。在他2岁的时候,他就感觉自己比父亲优秀。
弗洛伊德的母亲很有魅力,也对他充满了保护和关爱。弗洛伊德爱着母亲,甚至有性的依恋。
这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而且他的很多理论都基于童年的经验和冲突。
弗洛伊德在41岁时放弃了自己的性生活,他怨恨妻子太容易怀孕,在孕期又经常生病,因此他的阳痿可能与担心妻子再次怀孕有关。
弗洛伊德在性方面的挫折和冲突以神经症的形式呈现出来,他相信在性方面的困难也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着他的患者。
他在40多岁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神经症,他一直被偏头痛、排尿问题等身体状况困扰,担心死亡。他的神经症理论也是关于他自己神经症状的一种理论(Krüll,1986)。
02
罗杰斯:脱离父母期待,发展自主性
罗杰斯在六个孩子中排名第四,他的父母保有严格的宗教信仰,强调道德、情绪的压抑和勤劳,要求他们的孩子们不能跳舞、打牌、看电影、抽烟喝酒、表达性欲。因此罗杰斯也很少有家庭之外的生活。
罗杰斯认为父母偏爱哥哥,因此他害羞、喜欢独处。为了逃离孤独感,他不断读书,甚至是字典和百科全书。他的独处经历驱使他去依赖他自己的资源、经验和个人的世界观。
脱离父母为自己设定的发展路径非常不容易。罗杰斯的父母、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罗杰斯也选择在威斯康星大学读农业,但大二之后,他放弃了对农业的研究,而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毕业两年后,他转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与教育心理学。
罗杰斯脱离父母的过程非常艰难,他因为过度的压力而患病休息一年,但他最终实现了转变,他也坚持相信自己,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学会依赖自己的经验、思想和信念。
罗杰斯也经历过职业的挫败。他没能够帮助一个严重的精神紊乱的来访者,他非常失落,自信被击碎了,“深深感到自己完全不足以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人我一文不值,在心理学领域里我没有任何未来”。
这次挫败后,他很快就离开了芝加哥,跟妻子在纽约度过了与世隔绝的六个月,直到恢复后才回到大学。
03
温尼科特:追求真实(真自体)的一生
“温尼科特是精神分析领域的一位孤独的心灵旅行者,一位生前受到孤立和排挤,但有勇气直面强势、坚持真实的自发与创造,做出卓越成就的独行侠。”
温尼科特出生在英国一个富裕的中产阶层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和唯一的儿子。
他的母亲经常抑郁,他也像很多敏感的孩子一样,学会放下自己的需要去照顾母亲,把让母亲快乐起来当作自己的任务,“我的生活就是激活她的生活”。
他的父亲经常以严厉而轻视的态度对待儿子,他认为儿子应该遵守传统,有良好教养。当12岁的温尼科特说了一句“该死”,他就认为儿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学会了说粗话,执意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
温尼科特因为抑郁的母亲和强权严厉的父亲而发展出假自体,他一直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坚持发出真实的声音。
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与专制的父亲、抑郁的母亲同样的人物”、一生都在与“顺从”抗争,不断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他不被前人的理论所禁锢,也不是完全的藐视权威,而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并发展出独特性的思想。
04
斯金纳:寻找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反向形成
斯金纳是两个儿子中的老大,他的弟弟在16岁时去世。
斯金纳的童年时期经历了很多严苛的要求和警告,被灌输了很多明确的行为准则。他的父亲通过讲述罪犯的命运来教育他,带他参观乡村监狱,他的母亲非常严格和控制,他的祖母威胁他不听话就用火炭烫他。
斯金纳非常小心翼翼,长大后参加教堂时也避免踩到地上的墓碑。
上大学的时候,斯金纳希望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小说家。毕业后,他在父母家中建造了一间阁楼书房并埋头写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时斯金纳22岁,在他唯一想做的事情上,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
既然写作是失败的, 他决定用科学的方法而放弃虚构的写作来研究人类行为,他阅读了巴浦洛夫和华生的著作,决定成为一名行为主义者。
这是斯金纳的反向认同。成为一名小说作家,需要运用知觉、自由联想、情感、幻想、灵感的参与,而成为一名行为主义者意味着将这些全部否定。
P.S.斯金纳40多岁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他开始重拾作家身份来消化抑郁情绪,通过《沃尔登第二》的主人公来表达他情感和理智的不满,让小说中的人物宣泄他个人和职业的挫败感。
05
埃里克森:追求完美应对羞耻感
埃里克森是被父亲抛弃的私生子,早年跟母亲和养父一起生活。他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哪怕是获得了一生的成就、荣誉和赞誉,他也一直因为自己私生子的身份而感到羞辱(Bloland,2005)。
他上学时遭遇了自我同一性危机,他的德国同学因为他母亲和继父的犹太血统而排斥他,他的犹太同伴又因为他具有北欧人的身材高大和金发碧眼而排斥他。
埃里克森一生都在用自我夸大(自恋)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创伤和羞耻感,他从没有停止过寻求名声和认可,来防御他内心对于脆弱和无能的恐惧。
埃里克森的女儿这样讲述自己的父亲:
他真正的父亲抛弃了他,并且从未想要去了解他。这一感觉让父亲吃尽了苦头。他一生都在抑郁中挣扎。被抛弃和被排斥的童年经验使他陷入自我怀疑的困扰之中。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对自己的不确定感。他渴望从别人那里不断地获得支持、指导和安慰(Bloland,2005)。
引用:《人格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的研究》
作者简介:于晓雯。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于晓雯(ID:psyxiaowen),心理咨询师,新东方家庭教育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心理咨询硕士在读。
原作者名:于晓雯
转载来源:微信公众号:于晓雯(ID:psyxiaowen)
原文标题心理学大师们的个人议题:苦难中开出的花(一)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