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眼包,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同时又丢人现眼的”。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个奇怪且有趣的的现象是,随着网络流行趋势,这个词语从最初带有一丝嘲讽的贬义,现在被各大娱乐平台运用,“显眼包”们竟也成了人们喜欢的群体,变成了一个“讨人喜”的个性。
01
“出丑效应” (The Pratfall Effect )
“Being perfect isn’t always a good thing” (太过完美不一定是好事),出丑效应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 发表了一种被称为“出丑效应”(The Pratfall Effect )的偏见,指出人们在表现出不完美时会更受欢迎。
在阿伦森的研究中,他向人们播放了一名优秀演员做测验的视频。第一次播放的视频中,这名演员回答测验问题的正确率高达92%。
在第二次播放视频中,演员一不小心把咖啡洒在了自己身上,视频里捕捉到了他惊慌,笨拙擦拭衣服的画面,显而易见这个小插曲也使他回答正确率下降。
但是有趣的是,阿伦森随即问到对这个演员的喜爱度,观众们喜欢这名演员在第二组视频里的展现,认为他打翻咖啡的样子更讨人喜欢。
就像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承认自己在学期间吸食大麻,而他的真诚承认反而让他的民众喜爱度增高。
安妮海瑟薇本身是一位拥有着美貌和才华兼并,并且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演员,但是在美国她却曾缅联合公众好感度的挑战,也被批评为过于努力地呈现出完美无瑕的形象,甚至对海瑟薇的负面看法也被称为为“Hathahate”。
包括曾上过热搜的--谷爱凌的斯坦福的全满分成绩单:评论里除了夸奖和倾佩,更多的是来自网友的质疑和嘲讽,认为其选课都是“水课”,更有多人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和国内学生高考成绩做比较。种种质疑,都是人们去尝试推翻她的优秀和完美的证明。
这些例子完美诠释了,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大众往往避开或不感兴趣视频中展现出人设是#自律# #优秀# #精致#,这些完美形象会使人们感到焦虑。相反,大众更爱去点赞所谓“平易近人” 和“接地气” 的视频和帖子。
02
所谓“真实”和“小瑕疵”
这也让我想起上一月热播剧《我的人间烟火》电视剧里不停展示自己挺拔身板,工作上百分之百上进心且不允许出错的,刀削般脸庞的“宋焰”;还有所谓每天西装革履,热爱工作的“霸道总裁”,这些人设早已被时代淘汰,太多完美的展露,与现实生活不符合,早不再是大家心中的理想角色了。
同时我也想到了我喜欢的撒贝宁老师。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才华横溢的他从不卖弄自己的学识,保持谦逊的同时,节目形象上他的真实表露甚至还会有“小瑕疵”。他不会让我感到遥不可及,更像是身边认识的一个朋友。
和之前岩读发过的“反差感”文章很像,大众更倾向于多方面形象和人格的展现,而不是永远单一化,从不同层面去展现“完美”。深刻也感受到这几年明星工作室也都拿捏了这种方法,很多网红或明星开设了小号,让人会因为其小号而路转粉。
因为小号中与我们平常在荧幕里看到的带有精致妆发的大明星不同,小号里展现的他们,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碎碎念和偶尔表现的“邋遢”,“点外卖” 等等,这才是大众买单的“真实”。
但是切记切记,如果想把这个效应用于拓展个人魅力的话,是不适用的。这个效应更适用于一个通常被认为聪明有能力的人身上。扎心的是,“普通人”并不会因为犯错或出丑而使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喜爱度Up up ,因为在他人的眼里你没有太多的反差感。甚至如果个人被认为是平均水平或平庸,人们可能还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收到负面影响。
有时候想一想,感觉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对立面,就是一个庞大的矛盾体。社会规训希望你是个努力优秀的人,可是在人际关系中,太多正向标签也会被人鄙视,太过于“完美”大家会觉得你“虚假”、“失真”和缺乏“松弛感”;太过于“放松”,大家又会觉得你“不上进”。
但我只想说,处在人际关系最复杂和网络时代先进的时代,一切行为都会被世界“标签”话,去被社会拿来衡量,很难真正做到平衡“自己需求”和“社会需求”。
此时此刻,放轻松,允许自己犯错,不必讨好他人,时刻“Be real",做好自己,没有什么比先学会爱自己是最重要不过的了。(图文转自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