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岚
设计:小刘
排版:小刘
主播:Enya
责编:楠楠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追剧的时候,明明已经对一部剧感到失望了,但你却还是难以控制自己追剧的步伐,不知不觉就追到了最后……
学习的时候,明明知道Todo list上的某个任务今天肯定完不成了,该进行后面的任务了,却还是因为不给它打上“√”就难受,而把后面的任务扔到一边,让一天、甚至之后几天的计划全被打乱……
是上瘾吗?
应该不是,毕竟剧情都没那么吸引人了。
是拖延吗?
好像也不是,对这个没完成的任务也还是挺积极的。
所以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会在开始后就变得难以停下来?为什么总想先完成一件事,再去开始另一件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原因并get一下解决方法吧!
01
为什么对于未完成的事,
我们会更念念不忘?
1.未完成情结
对此,完形心理学(也称作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常常用未完成情结(Unfinished Business)来解释,未完成情结是指对于尚未获得圆满解决的既往情境及与这些情境相关的各种情感,人们常常会试图通过各种努力去完成它们,以填补事件或人生的缺口。
完形学派认为,当人们面对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时,会有一种希望其可以闭合的倾向。比如,对下面的两个图形,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看成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而不是一堆长短不一的线段。
而对于很多事,人们同样会希望其完整。这种渴望不仅会影响到文章开头提到的这类日常小事,更会影响到许多人生的重大事件,例如,没有彻底放下就结束的关系,童年渴望却得不到的玩具或某些情感支持等。
2.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一种记忆效应,其含义是相比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件,人们对那些未完成、未知结果的事的记忆会更为深刻。
蔡格尼克当时还用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验证了这种效应。她给每位被试都分配了22件用时大体相同的简单任务,如算数、串珠子等。在这些任务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会被打断。几个小时后,她要求他们回忆所做的工作,结果发现,被试能清楚地回忆尚未完成的任务,而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被试的记忆效果要低一倍左右。
3.认知闭合的需要
除了未完成情结和蔡格尼克效应外,对认知闭合(Closure Scale)的需要程度也会影响我们对未完成事件念念不忘的程度。认知闭合需要(the Need for Closure Scale)表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即对可预测性的渴望,对秩序和结构的偏好,对模糊性的不适,果断性和思维的封闭性。
相比认知闭合需要较低的个体,认知闭合需要更高的个体会更加无法容忍事件处于未完成状态。例如,同时面对同一件暂时不知道答案的事,认知闭合需要更高的人会更迫不及待地寻求最终答案,从而使认知过程形成完整的闭环,然后结束;而认知闭合需要较低的个体则会更能容忍这种暂时混沌、没有明晰答案的状态,他们寻求答案的过程往往更加从容,不会像前者一样焦虑、着急。
02
未完成的事怎样影响我们?
1.强迫性重复
在许多虚构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主人公会通过一次次扭转世界线、穿梭时空等方式来更改生命中重要事件的结局。
身处现实世界、没有超能力的我们,自然无法像他们一样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生命中许多事情的结局。然而,这种认知层面的“接受现实”,却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和那些遗憾之事潇洒作别。
人生中未完成的重大事件,以及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会被暂时压抑到潜意识中,但却会在未来时不时地冒出来,一次次让我们吸引类似的人或事,以使过去未完成的部分得到再次被“完成”的可能。
例如,某人在童年时总是被父母忽略,TA被看到的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日后,TA便很有可能受潜意识中这种未完成的需求的驱动,不知不觉与类似父母的人建立关系,并将“改写故事结局”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
此时,如果对方能够看到TA的需求,并且满足TA,或许就能够帮TA打破这种强迫性重复。然而,大多数时候,由于这些人本身就与父母类似,所以他们很可能只会帮TA重复体验过去的创伤。于是在新的关系中,双方心有灵犀地完成了一场“共谋”,TA会再次感到被忽视,也会再次痛苦地怀疑“是不是我注定就是会被别人忽视。”
最终,一次又一次,明明想要弥补过去的遗憾、想要改写结局,但最后却反而通过这种重复加深了过去的痛苦。
2.压力与拖延
回到日常生活中未完成的任务上,当DDL临近,这种对未完成事件的执念则将会促使我们快速行动,但此外的更多时候,这种执念只会增加我们的压力并导致拖延。
事实上,你越是避免未完成的事情,你就越有压力去迅速处理它,这会让你对手头的其他事心不在焉或是想要拖延。而如果你选择为了先完成某件未完成的事,而把其他任务推迟或打乱计划。随着被推迟的新任务增多,你同样也会感到越来越多的压力,甚至损害你的健康。
3.“上瘾”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除了会受自身未完成事件的影响之外,也会被许多刻意制造的未完成事件所影响。
许多影视剧常会用放在一集末尾的悬念来留住观众或读者,这种突然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情节会迫使我们为了寻找新的信息而继续看下去,于是便会产生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种对烂剧也上瘾的现象。
相比对剧上瘾,更可怕的或许是对人“上瘾”。像前阵子热播的剧《少年派2》中的一个家暴男,每次家暴后都会给妻子跪下求原谅保证再也不会,其实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对方不希望婚姻以遗憾结尾的想法,因此才能成功通过诚恳道歉的方式使对方对这段婚姻抱有幻想。
03
如何化解未完成的事带来的影响?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立刻去完成它,只是“今日事,今日毕”在很多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同时也有许多事的确已经无法再改变。那么此刻,我们又该如何尽可能减少这些事对我们的影响呢?
1.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
发现问题常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不妨试着觉察自己特别想要想要完成某事时,是出于真的很喜欢的目的,还是被一些莫名的冲动驱使着。相比被冲动驱使着看完一部并不十分喜欢的作品,或许在发现自己的动机时就及时止损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同时,自我觉察对于打破强迫性重复也同样有用。当你意识到自己不断重复某种模式只是为了给过去的某件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但这种重复或许并不能真正解决你的问题时,也许你会逐渐放弃这种方式,并探索和发现许多新的方式。
2.试着认识到有时“完成”≠“没有遗憾”
儿时想要却得不到的玩具,长大后给自己买了,得到了玩具,却得不到当时的快乐了;年少时从未宣之于口的暗恋,多年后再见,却发现对方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就连总在通过香味引诱你的面包,真的吃到之后,也可能会发现还是闻起来更加香甜软糯……
“完成”很多时候是为了弥补遗憾,可或许,我们终究还是要承认:漫漫人生,有些遗憾注定无法弥补。而我们对此能做的,或许便是直面它,然后逐渐放下对“完成”的执着,转而投入到现在的生活中,尽力让此后的岁月少一点遗憾。
3.制定新计划
最后,对于未完成的任务带给你的内耗,EJ Masicampo和Roy Baumeister的研究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该研究表明,通过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就可以停止内心对未完成事件的念念不忘,或者至少可以缓和下来。因为一旦制定了计划,实现目标的驱动力就会暂停,与目标相关的认知活动也将停止,直到新计划的指定时间再重新开始。这就像我们清空了系统后台的app,并给它们重新制定了各自的开启时间一样。
这样,或许下次再纠结是先做哪个的时候,就可以大胆地遵从你的内心了。不用想那么多,只要制定个新计划就可以“一键清理”后台消耗啦~
祝愿大家都能实现未完成的自由!早日和没那么好看的剧,枯燥如工作打卡一样的游戏日常,应该暂停下来的任务,还有很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说拜拜~
—今日互动 —
那么大家能够容忍自己半途而废吗?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参 考 文 献
Webster, D. M., & Kruglanski, A. W. (199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6), 1049.
Weigelt, O., & Syrek, C. J. (2017). Ovsiankina’s great relief: How supplemental work during the weekend may contribute to recovery in the face of unfinished tas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12), 1606.
李红艳. (2020). 打破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 心理月刊(5), 2.
作者简介:辛岚,设计:小刘,主播:Enya,排版:小刘,责编:楠楠。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