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92
编辑:阿某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前段时间,一件互联网盗窃案震惊全网——周杰伦的NFT头像被偷了!
然而,在此之前,NFT一向以分布式算法带来的安全性著称。这件事情,也是对于整个NFT圈子的一次巨大冲击。
…等等,所以NFT是什么?一张图片也可以被偷?
NFT是具有唯一的“身份证”标识的数字资产。它的技术原理基于我们的老朋友——被大名鼎鼎的比特币炒作出的分布式存储技术。
分布式存储技术,是区别于从前中心化存储技术的模式。打个比方,从前大家都是去银行查账本,现在却变成了每个用户手里都有了账本。这也意味着账本被篡改的成本提高,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用这种方式,一张数字图片,一首歌曲,都可以在账本上被打上唯一的“数字ID”证明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
而本次周杰伦的NFT被盗,不是通过那种大家想象的那样,几个黑客用高超技术带走了巨额财产,它本质上还是传统的钓鱼诈骗,请周杰伦方自己输入了密码……
这次事件的主角NFT,可以说是科技金融圈2021年度的第一热词,今年1月,B站还发布了NFT头像“鸽德”,就连真实版钢铁侠马一龙老师也曾亲自为NFT站台。
但和比特币一样,NFT也时常被称作是“骗局”、“割韭菜”等,它是打着高科技与名流幌子的骗局吗?这得先从它的起源说起。
01
从键盘侠、表情包到NFT
NFT起家于国际网络匿名社区4chan。因为匿名社区的独特社交属性,国外的“贴吧老哥们”平常会在上面随便口嗨一些“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但是,这种混乱的网络生态也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社区文化,那就是表情包。
虽然你可能没有听说过4chan,也没有听说过NFT,但你一定见过佩佩(Pepe),就是那只悲伤青蛙。佩佩爆火的时候,遇上了同样刚刚爆火的4chan,让梗图也迅速爆火。
(图片示意:是这一只↓)
梗图的爆火在带动潮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人都可以下载使用梗图,但爆火的梗图作者可能穷困潦倒无人知晓,存储在每个人电子设备中的梗图本身也是一模一样的。
后来,有人开始制作自己的稀有佩佩梗图并用于交易,只有购买者才可以使用。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有人将比特币的概念与佩佩结合起来,将分布式数据的唯一性赋予数字图片艺术品。
然而,这种系统还不够公开透明,于是后人又在分布式存储的基础上搭建了名为以太坊的开放平台。应用了先进的以太坊技术,NFT正式走上历史舞台[1][2]。
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区块链这种运用分布式节点,把数据放在以每个人为中心的计算机中储存、计算的技术也应运而生,既提升了数据财产的安全性能,也反映出了某种对于强权的反叛,可以把数据的安全保护在自己手里。这也符合网民的个人主义精神。
倘若说比特币这种经济学意义优先的数字货币还不是最能体现这种人文精神的,那么营销唯一性的NFT艺术品便是这个时代的最好写照。
02
NFT社交圈:群体性需求与社交货币
NFT的发展是自由的,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数字艺术品。这也使NFT由最初的通过头像生成算法生成头像的模式演变出了更多新的可能。比如,NFT中的特例,同样是由梗图发展出,却又发展出了独特文化的“mfer”(是mother fxcker的缩写)。
"mfer"指的是下图这个吊儿郎当叼着烟,戴着耳机玩电脑的小人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艺术家们通过“二创”,将原有的梗图变成了明码标价的数字商品。
“mfer”有一个独特的社交圈子,这个圈子即使并没有购买“mfer”,仅仅只是听说过也可以加入,这是一种“mfer”代表的理念:
第一、只要认同 mfer 理念的人就叫 mfers。
第二、你是 mfers,我是 mfers,我们都是 mfers。
第三、在 mfers 的世界里,大家都一样。不需要国王,不需要管理员,也没什么五年计划、百年梦想[2]。
这种理念吸引了很多人,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乌托邦社群,“mfer”作为一种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传递了对陌生人的善意与和谐。
每个“mfer”都各不相同,似乎是特异化的典范,同时人们又在“mfer”中得到了社会认同。
研究证明,追求社会认同与追求特异化的消费服务并不冲突,同时,相比于社会认同关系不大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参与可以带来社会认同价值的产品定制。
而且,除了消费者追求独特性的消费心理,如果消费者渴望通过消费获得社会认同,并且这种定制产品也恰好能够带来社会认同感,或是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时,消费者也会对定制产品有更积极的评价。
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仅追求独特的消费理念,同时也被外部的社会认同所影响着[3],这是NFT能成立的心理基础。
除此之外,在NFT的走红也涉及到了社交货币的概念。
不论是网络还是现实中,消费行为总是与社交行为紧密联系。我们通过消费、学习,获得在社交活动中流通的“社交货币”,并且利用这种看不见的货币装点自己,形成某种人设。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某种特质,来表现出自己某种未必存在的人格特点。比如,为了合群,为了和闺蜜讨论某个很“潮流”的电视剧、综艺,就不管个人喜好也去看,以完善自己“潮流”的人设。
又或者像《和歌酱今天也很腹黑》漫画中所表现的,学姐为了迎合大众眼里自己成熟的人设,尽管喜欢也不会购买可爱的裙子。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社交货币完善自己的“人设”,而在经济上、娱乐上的消费行为可以形成某种群体特有的公共人设,这也是获取一个群体范围内的集体社交货币的有效手段。资本便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营销,并且试图提高娱乐产品受众的用户粘性与消费意愿[4]。
NFT代表的新型消费行为,就像是泡泡玛特的突然走红:人们只是通过简单的购买行为,获得了与同伴一致的某种潮玩爱好者的人设,维持、加强了社交关系。
而与线下不同的是,在网络上,大家都是被符号所代表的人,昵称、头像,这些就是高度概括化的“你自己”,是具象化的“人设”,在线上这种特别的社交环境下,才会产生“匿名”与“人设”的奇妙碰撞,才会产生“mfer”。
03
新的发家致富之路?
NFT作为一种艺术品,在大体上来讲自然离不开艺术品消费的窠臼,其消费主力仍然是并不一定真正懂得如何欣赏艺术的人,或是寄希望于经济游戏的投机者。
就像比特币刚刚爆火的时候,中国大妈蜂拥而至。不过,后来人们也逐渐认清了比特币之流的空气币泡沫本质:炒作概念,击鼓传花。这种资本的游戏终究还是要以普通消费者的牺牲作为代价。
因此,在一些NFT被千万美元高价卖出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警惕资本炒作的可能性。
事实上,NFT目前已经沦为了资本的游戏。尽管起初分布式存储的提出就有反抗资本、反抗垄断的去中心化精神内核。但讽刺的是,恰恰是这样一种技术,反而成了资本家圈钱的工具。在比特币们大行其道的时候,“狗狗币”的作者出于讽刺心理推出了“狗狗币”。
最后,“狗狗币”被马斯克炒了起来,价值一夜暴涨,马斯克从中捞金千万。而它的作者依然穷困潦倒。
04
NFT的未来路在何方
我们要承认,NFT也有很多积极作用。
曾几何时,艺术家们都是死后的作品才最赚钱,连梵高生前也是穷困潦倒。尽管NFT带来了创作形式上的颠覆,从实际存在的画作变成了数字化的图片,但是,NFT也带来了对于艺术品珍贵性的另一种解释方式——艺术家们死后的作品固然具有独特性,但现在他们生前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让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艺术家理论上能更平等地卖出自己的作品,在经济上拯救自己被艺术馆刁难的钱包,而不是被渠道与平台限制,让艺术品市场的绝大多数价值集中在极少数的头部艺术家手上。
NFT客观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为艺术的估值与大众审美、消费方式等带来了新的研究切入点。NFT对艺术与社会的诸多影响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验证。不过,研究者们也希望NFT可以通过使艺术家们建立社区等模式,促进相关的讨论,并且最终找到成功的NFT艺术品中可重复的模式[5]。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中的调查发现,即使在NFT圈,也是更有名气的艺术家才更容易卖出自己的作品,设想中的乌托邦究竟能不能实现呢?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投票:你对购买NFT的意愿程度是多少?(单选)
今天才第一次听说NFT? 没啥想法
嗯…白嫖不好吗?
一杯奶茶钱?
用一个月的刨除生活费后的工资
关键不在于NFT价格多贵,而在于我有多少钱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艺术诚可贵,人设价更高,若为NFT故,两者皆可抛?
[1]
[2]
[3] 定制化产品让消费者远离了群体吗?独特性需求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2013年JMS第十届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
[4] 张习涛(2020), 社交货币与新媒体人设传播, 新媒体研究, 6, 13
[5] Kishore Vasan, Milán Janosov &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2022), Quantifying NFT-driven networks in crypto art, Scientific Reports, 12, 2769-2769
作者简介:92,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