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访者求助咨询师的时候,往往会抛出一堆问题,然后问道:“你说我该怎么办?”
有时,我会直言相告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而更多时候,我会发起另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
我发现,人们对于“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敏感。
他们的回答通常是:
我不想要......
我不想要痛苦,不想要焦虑,不想要压力......
从他们的回答里,我感受到了对抗,一个人和自己的对抗。
而对抗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了一个实验,在未来10分钟内大家不要去想一头白熊,从现在开始,大家拼命地不去想白熊。
大家有意识地去想其他的事情,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结果每次心理暗示都在提醒自己去想白熊。
白熊实验表明,一个人越是被强调不要怎样,他的注意力就会越关注他想避免的事情上面。而关注,既是强化。
有些人会被困于这样的强化当中无法自拔。
而当问起他们想要什么时,除了不要,很难有别的答案出现。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会怎么样呢?
他会不断地驱赶自己不要的东西;
他会被别人带着跑;
他会感到内在的空虚;
他感觉不到活着的乐趣和意义。
为什么你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想要,是需要,亦是渴望。从个体诞生之日起,他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可以凭借他的嗅觉找到妈妈的乳房,这是一种本能。
婴儿一出生便会用哭声、表情、手势,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后才是表达拒绝。而从个体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是先学会了表达要,继而学会了表达不要。
所以,无论是表达要,还是不要,都是个体具备的功能。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讲,这个功能是随着成长不断衰退的,这个衰退和养育者的开放度和容纳度有关。
当养育者充满控制和焦虑的时候,他是不能接受孩子拥有自主意识和自主需要的。
孩子,往往是被他安排的。
如果养育者不会聆听孩子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照顾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功能就会受损。
这时,孩子不会考虑自己的需要,他会考虑的是养育者的需要,他会误以为养育者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但是,实际上情况又不是那么回事,这时,个体就会陷入迷雾一样的混乱当中。
也有一种情况是,个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认为自己想要的内容是不被允许的,这个不被允许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不被自己允许,一个是不被他人允许。
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个体自主意识被打压的结果。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是因为他的“我”,是被压抑的,是没有活出来的。
如何清晰自己想要什么?
来到心理咨询室里的人,是迷茫的,他知道自己在哪里,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就会很焦虑,他会不停地在原地打转,把力量消耗在与现状的对抗上。
那么,如何才能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呢?
1、撕掉“不”的标签
你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你只是习惯了对自己说“不”。
这是我做过数千小时咨询的一个观察结果。
人们对自己说“不”的声音太过强大和迅速,以至于他无法和自己的心连接。
要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就要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去发现那个“不”,去撕掉那个“不”的标签。
比如:
以上的声音里,都有“不”的力量!
这个“不”来得太过迅猛有力,以至于人们在面对自己想要的事物时,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力。
但是要知道,“不”的力量,也是你赋予它的。
要去识别不,并不难,每当你心里难受时,就可以留意一下,你对自己说了多少“不”,停下来,先把“不”放一边,让它休息3分钟。给“你”和“不”3分钟的空隙,看看你,再看看它,让意识悬浮于它们之上。
2、去聆听自己的需要
想要,属于我们内在的渴望,这份渴望来自于我们的需要。
在生理层面上,你饿了,肚子就会不舒服,你就会去寻找食物。
在心理层面上,也是同样的逻辑。
如果你饿了,你告诉自己我不饿,不要饿,你就不饿了吗?
当然不会。
所以,当痛苦来临时,驱赶痛苦,并不会让痛苦消失。你需要做的是聆听痛苦背后的需求。
如何聆听呢?
这需要你对自己是关切和温柔的。
如果你对孩子充满指责,你的孩子是不会向你表达真正的心声的,唯有你平静而接纳时,需求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当然,你还可以向自己发问。
比如:
此刻,你需要什么?
未来,你想要什么?
现在,你希望我为你做些什么?
然后等待自己内心的回响。
心理咨询的最后,我会发现,来访者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只是那个声音太微弱了,微弱到仿佛它不存在一样。
聆听自己的需要,就是让自己沉下心来,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起伏,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你自己心中。
3、对自己的“想要”说是
要去面对自己的需要,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人们会感到羞耻或者恐惧。他会评判自己的需要实属不该,而这个时候,又会将需要按压,封存。
但人,是活生生的人。
人们的痛苦,有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自身需求被按压的反抗,因为无论你将自己的需要按压多少遍,它都还是会存在。
需要一方面是人的脆弱,一方面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将是枯萎的。
所以,我们要直面内心的渴望,允许它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当它可以存在,可以生长,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力是绽放的。
想要和需要都不是错,它不过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最真实渴求的表达,对自己的“想要”说是,而不是用力拍打和攻击它。如果你允许它表达,它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向你呈现它的面貌。
有人说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是生命的活力。
在我看来,一个有活力的人,也会是一个能够直面内心需求,并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说是的人。
我们人生的指南针并不在外面,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里。
祝愿你,可以想要,可以创造,也可以去实现!
文:从朋朋(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万事屋特邀咨询师,一个走向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擅长情绪问题咨询、婚姻关系咨询、个人成长咨询。)
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