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为什么你越是讨好,就越是受伤?
时间:2021年12月30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为什么你越是讨好,就越是受伤?-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在热播剧《女心理师》中,心理咨询师贺顿遇到了一个叫莫宇的来访者。

 

他是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的男生。

 

明明只是去理发店剪个头,却架不住理发师软磨硬泡,愣是花了5000块买下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会员卡。

 

明明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怕抹了同事的面子,就答应下来,辛辛苦苦完成之后,同事却把功劳据为己有。

 

明明不能喝酒,却经不住同事的劝说,陪一个根本不认识的老总喝酒、玩游戏,最后喝醉了,不仅得不到同事的关心,还成了最后买单的冤大头。

 

......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自己却总是做出低人一等的姿态,凡事都优先考虑对方,生怕被别人讨厌。

 

可越是在意对方的言语和举动,对方就越是会做出伤害你的事,最后受伤的总是你。

 

为什么你越是谨慎讨好,就越是受到伤害?

 

在《不在乎的勇气》一书中,心理咨询师大岛信赖揭秘了“高敏感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01

他人嫉妒的宣泄,

是敏感性格的培养皿

 

大岛信赖认为,高敏感性格源自童年时期父母嫉妒的宣泄。

 

所谓嫉妒,就是当人们发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却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时,心生怨恨,继而通过言语攻击来宣泄自己的行为

 

大岛信赖本人,就是高敏感型人格。

 

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无忧无虑地在家里乱蹦乱跑,玩得正开心,母亲却然走过来给了他一个耳光,吼道:“我小时候根本就不像你这么吵。

 

如果小孩子认真接受这样的批评,就把妈妈的话解读为:吵闹的孩子是坏孩子,会被讨厌,妈妈是在帮我纠正我的坏毛病,以后我要改正,这样妈妈就会喜欢我。

 

但是,如果把它看作母亲“嫉妒的宣泄”,就会发现,父母其实是把孩子放在低于自己的地位的。

 

明明孩子不如自己地位高,却比自己更自由,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凭什么?

 

内心的嫉妒引发出愤怒,非得做点什么来惩罚一下孩子,于是,母亲就做出了扇耳光、呵斥孩子的行为,以“我为你好”的名义。

 

类似的经历大岛信赖还有很多,比如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因为母亲太累,父亲开车把他去了单位,回来时很晚了,他在父亲的车里睡着了。

 

到家时,母亲忽然打开车门,睡得好好的他一下摔倒地上,哇地哭了出来。

 

父亲赶忙跑过去看他,母亲却面目狰狞,对他呵斥道:“你干什么啊?”

 

母亲的行为其实是在宣泄嫉妒,她累了一天没有得到父亲的关注,而这个孩子明明比她地位低,一哭就能得到父亲的同情。

 

他居然拥有我没有的东西,凭什么啊?于是,母亲便把嫉妒一股脑儿发泄在了他身上

 

父母看上去“为你好”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出于嫉妒而下意识做出的反应,只是一种本能行为。

 

你越是当真,越是做出回应,就越会受到更加过分的攻击。

 

在父母或周围人无数次发泄嫉妒的过程中,小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对嫉妒十分敏感的条件反射。

 

长大之后,即使离开了原生家庭,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弱者形象,并下意识会在意他人的言语举动。

 

《女心理师》中的莫宇,小时候被同学霸凌,他受不了就母亲倾诉,想要得到安抚和帮助

 

可母亲根本就不听他说完,就让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是他不乖,人家才会讨厌他、欺负他。

 

这无疑是在莫宇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母亲的内心潜台词或许是:这点程度的小事,根本算不上霸凌,他才受了这么点欺负就能得到别人的关爱,自己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这些。于是产生嫉妒,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父母宣泄嫉妒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嫉妒是一种发泄行为,当事人很难意识到,所以父母往往坚信自己这么说都是为了孩子好。

 

由于父母的嫉妒很难辨别,孩子往往会接受父母的攻击,而过度责怪自己,把一切问题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好。

 

长久下来,就形成自卑的性格。

 

当一个人变得自卑时,就更害怕被人讨厌,就会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小心翼翼。

 

大岛信赖建议,想要避免他人嫉妒造成的伤害,就要“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事物。

 

对周围的事物钝感一些,不在乎别人的言行,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

 

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有信心,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当你的人生不再被别人的情绪牵扯,就会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多的可能性。

 

02

大脑成瘾机制,

形成受虐狂体质

 

大岛信赖认为,当我们长期受到周围人嫉妒的宣泄,就会形成“受虐体质”。

 

所谓“受虐体质”,就是渴望痛苦。

 

大脑有这样一个功能,当一个人感到痛苦的时候,大脑会产生“糟糕,要感到痛苦”的信号,然后就会开始分泌脑内麻药,来麻痹痛苦。

 

当别人向我们宣泄嫉妒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分泌脑内麻药,来麻痹他人攻击带来的痛苦感受。

 

但麻药药效一过,我们又会感到痛苦,于是大脑继续分泌麻药,再次麻痹痛苦。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形成习惯,对脑内麻药上瘾。

 

当你感觉良好时,脑内不会分泌麻药;但当你的身体形成了对脑内麻药的生理需求,你就会不自觉地渴望痛苦,以获得脑内麻药的分泌所带来的快感。

 

不断分泌的脑内麻药,会麻痹你的真实感受,所以很多时候,你明明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却控制不了自己,一再让自己受伤,让自己失败。

 

《女心理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莫宇的公司来了个新同事要请大家吃饭,莫宇特别高兴,为此还换了新发型,穿了好看的衣服,满心欢喜来到餐馆,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

 

原来同事临时更换了吃饭地点,却忘了通知莫宇。

 

他感到很气愤,也很崩溃,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得罪了同事自己不知道,就这样想了一整晚都没合眼。

 

可第二天一早,他非但没有怪罪同事,还请所有的同事喝奶茶。

 

明明不是自己的错,为何要为他人的错误买单呢?

 

因为遭到同事爽约的痛苦促使莫宇的大脑持续分泌脑内麻药,将他的真实感受麻痹了。

 

为了获得更多的脑内麻药,他就会不自觉地做出让自己更加痛苦的事情,比如请同事喝奶茶。

 

而同事看到的是一个没有脾气,不会生气的莫宇,即使对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他也是笑脸相迎,还会请喝奶茶。

 

因为看不到莫宇真实的情绪,同事们就会继续这样对待他,甚至欺负他。

 

想要摆脱“受虐狂体质”,就要让大家看到你的真实感受。

 

当你遭到别人的言语攻击,或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不妨回以质疑的声音,并露出明显不悦的表情,以防止脑内麻药麻痹面部肌肉,然后回一句:“你什么意思?”

 

这样,周围的人立刻就会明白,不能随便对待你了。

 

重要的是,让自己真实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你就不会再处于劣势的一方了。

 

03

想要被人喜欢,

先要学会爱自己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照顾别人的情绪,凡事先考虑对方,重视对方,这是人类的美德。

 

于是,我们努力满足对方的需求,和任何人都真诚相对,却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反而会被当成是“最差劲的人”。

 

就像《女心理师》中的莫宇,他考虑每一个人的感受,对所有人都付出他的全部。

 

同事让他买奶茶,即使下着大雨,他也会去买;别人把工作甩给他,即使他内心不愿意,也会尽全力帮助对方。

 

但这样的他并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

 

没有人看到他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

 

聚餐、唱K时,别人也想不到他;

 

喝醉之后,没有人关心、照顾他;

 

大家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买单、跑腿的工具人,一个不会生气的冤大头。

 

大岛信赖说:“真正讨厌的人是过于在意他人的人 ,而不是不在意他人的人。”

 

比起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人,不能无视他人的人才是真正令人讨厌的家伙。

 

因为“不会无视,总是带着笑脸待人接物,内心却充满愤怒和憎恨”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试着扔掉谦虚和忍让,不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旁若无人做自己的事情。

 

你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是和你一样的人,他们不是什么恶人,他们的行动中也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当你能够无视他人的言语和行动,你所受到的伤害就会越来越少。

 

在《女心理师》中,贺顿对莫宇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不想拒绝别人是因为你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

 

但是你知道吗,小莫,只有当你先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别人才会有机会喜欢真实的你。

 

想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爱自己,不必非要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世。

 

因为他人的认可、欣赏和尊重,是吸引来的,不是乞讨来的。

 

想要被人喜欢,先要学会爱自己。

 

当你爱上真实的自己,你就会自带光芒。


从今天起,多爱自己一点点。

 

 
文:Tomip!nk  (公众号:黎松松)
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