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变化时代,我们唯有“心智成长”这一条出路
时间:2021年03月22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文章封面

即使没有专门学习过哲学的人,也会忍不住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千百年来,针对这个问题,有无数人思索和回答。


其中一个回答便是:我们活着,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为了体验的更"高级",我们需要不断"进化",从这个角度说,人生就是来学习的,学习也是人生的意义,而心智成长,是应对变化的唯一方式

 

最近看了一本叫做《心智成长》的书,坦白说这类书我看过不少,但这个领域确实是我感兴趣的。这本书并不算太厚,作者的语言文字非常凝练简洁,同时又清晰有力。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学习型up主写的文章,其中她提到:我为什么要写文章呢?当然,写文章可以挣钱,还可以认识更多的人,自己的价值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肯定。


但是!她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这些答案虽然也正确,但却不是最能打动自己的。


后来她仔细思考之后,终于发现:原来自己最享受的是写作的那个把模糊的内容逐渐清晰化的过程,能用最精炼、准确的文字表达,这种畅快感是她写作最大的体验。


自从她想清楚这件事之后,她的写作从"被动写作"转向了"主动写作",现在她没事就喜欢在纸上随便写点什么。

 

我跟她有同感,所以再看到她这个答案的时候,忍不住拍案叫绝。


过思考,把模糊的问题清晰化”这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因为我们生而为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追求确定感,哪怕是那些认为自己从不思考也不愿思考的人,其实在不知不觉间,也会进行着思考,只是自己没意识到罢了。

 

所以,既然要思考,那就需要克服常见的学习障碍,这部分内容,就是本书的第一章:常见的学习障碍。


在了解了这些我们可能之前都没有觉察到的"拦路虎"之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知道学习的一些基本方式和观念,在这些正确的、已经被验证过的框架内,我们才能在"正确的方向持续做功"。


在第三章,作者列举了详细的"思维训练法",这部分就进入到了具体的"术"的范畴,而第四章,作者带我们回归心灵,来到"心灵训练法"。

 

仔细看一个书的目录,你会发现作者的思维逻辑,在翻看过程中,反复回到目录,则可以帮助你不断构建框架和体系。作者从以上四个维度对"学习和成长",做了全面的阐释,这也是一个由表及里,从外到内的过程。

 

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先从外,再到里,先学术,再悟道。可以说,这本书的结构书相当清晰明确了:常见的学习障碍;学习方式与观念;思维训练法;心灵训练法。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晰、精准。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定是一个强大逻辑思维的学习成长者。我在阅读中经常会发出感慨:如果这段话让我表达,估计说2000字,也不一定有作者说得清晰。


正如作者在第三章"思维训练法"的其中一节"听说读写基本功"中所说: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功,既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呈现的形式,又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而这项看上去无比简单的基本能力,我们很多人其实都不具备。所以,我打算重修这门基本功。

 

下面,我从四章中,每章选取一个点,进行分析。

     


01

常见学习障碍

之能力、动力与心力

 

一个人真正的进步和成长,应该伴随着"能力的持续提升"、"动力的升级"和"心力的增强",三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常遇见几个常见的命题,而这些命题一旦突破,就会产生跨越式的成长,所以,解决好能力的关键障碍,是解决能力提升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一,能力与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智商和情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重智商的培养,认为只要聪明便可以随意"碾压"他人,在很多"聪明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这个特点:因为聪明,所以缺少谦虚,从骨子里觉得自己单枪匹马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缺少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精神。


这类人,可以说聪明但缺少智慧,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习不重要,智力是先天,他们热衷于搞好关系,也因此受益,这类人我们常说他们"情商高"。

 

可以说,能力是智商与情商的综合,在大多数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之下,两者很难区分。

 

第二,能力与动力的关系。所谓动力,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存在的力量来源。


动力可以分为客观需要主观追求两类。比如,生活需要、养家糊口,这些就属于客观需要,而后者,则往往处于自身对"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或者"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的主动追求,这种追求可能是出于自身的欲望,也可能是出于对社会或他人的奉献。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最基础的都是关于物质的满足,当一个人的客观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时 ,就有可能面临"有能力但动力不足"的局面。很多"空心人"属于此类,他们会经常陷入"为什么?"和"凭什么"的追问。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局面更为常见,对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似乎没有尽头,这就导致了焦虑和"越想要越得不到"的恶性循环。

 

第三,心力。即使能力和动力都很充足,也可能陷入心力不足的局面。


对此我颇有感慨。在本书中,关于"心力"的阐述只有一小部分,但我却为此查阅了相关资料。仔细盘点了一下自己心力不足的情况。

 

简单说,心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内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分裂,内耗就越多。


我发现自己就陷入到了这种心力不足的局面,很长一段时间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一切都没什么意思。人的内心中未经整合的东西,就会撕扯人的精力。


举个例子,在自媒体中流量大军往往是家长里短或娱乐八卦,这并非我的兴趣所在,但如果为了利益,就不得不向此靠近。而这种利益获得的快感稍纵即逝,再之后,升腾出的更多是一种自我怀疑的空虚感。这就是内心不统一带来的内耗。


而在我写作之初,并无半点祈求心,只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百日更新flag",由此可见,欲望——不管是对物质的欲望还是渴望人际链接的欲望,一旦处置不当,我们就很容易成为它的奴隶,走入心力衰竭之路。

     


02

学习方式与观念:

心与脑的统一

 

其实整个第二章讲的重点就在于"心"与"脑"之间的关系和协调,作者从几个层次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简单说,我们平时更依赖于脑的学习,但常常忽视了心的感受。这种心与脑的不统一如果一直存在,且不加处理,就会令我们分裂,产生"心力"上的耗竭。

 

这个问题在我身上也同样凸显。我的心力耗竭,与平时惯用"隔离"这种防御机制有很大关系。


所谓隔离,其实就是抽身事外,它的好处是让人变得更加冷静,对事物的观察也因为跳出了近距离的接触,而显得更加客观准确,但代价是封闭了心的感受,更多的使用理性思维分析,却较少关注心灵的感受。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和训练"用心的能力",就会忽视和压制心里的感觉,从而导致在个人能力发挥、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遇到挑战。

 

在这一章中,作者从"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脑与用心"、"心灵反应的逻辑:种子、障碍与逻辑"、"心灵的力量:心流与工匠精神"、"高效学习的基础"、"高效学习的正确观念"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从字面上看,心灵反应的逻辑这部分比较难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特别的心灵反应模式,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储了大量信息,类似于"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种子",也有着各自的成长、生发和轮转的模式。


我们面对外部环境时的各种自然的反应,其实就是心里的种子自然呈现和再生的过程。每一粒种子,都意味着我们的某一个特点或偏好,呈现出来以后,就会有我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之分,这种反应虽然看起来有好坏高低,但本质上却是中性的——它仅仅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反应。

 

因为我们的种子反应是条件反射式的,所以,我们很容易被种子带入到特定的反应逻辑和模式中,从这个角度说,种子也就成为了我们学习成长的障碍

 

通过训练,我们可以生活在"心"的层面,敏感而不沉溺,不被情绪左右,最终做到心脑一体,通过用"心"来用"脑",这样,我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就会既有感性和直觉,又有逻辑和理性。这样也就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人。

     


03

思维训练法

 

在这一章中,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几种最底层的思维训练法,可以说,其余的思维训练,都是在这几种底层逻辑的基础上发散开来的。所以,建构自己的底层思维训练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在这一章中,有以下几节:思维的张力;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结构化思维;把握本质;研究思维。


在这部分中,"听说读写"是一个人思维训练和呈现的基本载体,也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训练。可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通过十几年的浸染训练,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把学科分割,比如认为语文和数学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说到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数学,一个人数学不好,就很难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其实,语文才是基础。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被锻造出来,试问,一个没有逻辑能力的人,怎么能写出结构清晰的文章呢?所以,这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文采,背后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结构化思维,侧重点在于"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一说到结构化,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字塔思维,其实所谓结构,就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很多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总也写不好,并不是单纯的文采不行,而是缺少这种结构化的思维能力。所以写出的内容型散而空洞。

 

把握本质,其实是训练人们"复杂的事物或者事件的本源逻辑和规律看清楚"的能力,以及在工作生活中能够"不忘初心、一以贯之"的能力。很明显,这是洞悉本质,需要深度的思维能力


很多人看问题只看表面,比如一个短文,以一个故事或新闻开头,后面展开的是对其的深层分析,很多人根本对后面的内容毫无兴趣。


他们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这个单一事件本身,纠结于"谁对谁错"——其实就是拿着自己的"尺子"衡量一切。


所以,这类人就很明显缺少把握本质的能力。就像一棵大树,他们会感觉纷繁复杂,因为他们看到的永远是树叶,而不是树干、树根

 

当然,这种能力是需要我们刻意训练和培养才能获得的。

 

一个人想要洞悉本质,一定离不开"研究思维"的训练。研究思维就像挖坑,你需要不断地深挖,才能知道土壤深层,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很多人浮于表面,缺少"挖掘"的精神,他们就很难具有把握事物本质和底层逻辑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书里所写可以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工具,我们想要训练自己的这些思维能力,可以再分散去看相关的书籍,并在实际生活中思考和应用。

     


04

心灵训练法

 

所有成长和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心灵的成长上,简单说,我们终其一生,所要追求的,不过是"做一个真实的人",实现"内外一致"。这就是和谐圆融的状态。

 

很多人把自己的感觉、评判、观察都当成真实世界,这其实是出于认知层级的蒙昧状态。


表面上看,我们以为的真实,是世界呈现的样子,其实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经过自己主观滤镜过滤后的产物。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觉察和改变之路,却很艰辛。因为我们太容易把自己以为的,当成客观真实的。

 

当一个人实现了内外一致,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心灵和外部世界之间,就实现了贯通,这是心灵学习的真正开始。


在进行专注力训练的时候,就相当于构建一条心灵反应的链路,尽可能摆脱杂念的干扰,同时,也有了不断净化杂念的方式

 

在对心灵的认识和心灵的能力不断向外贯通的同时,我们也要能够持续向内深入,提升心灵的层级

 

很多人一提到心灵二字,首先涌起的是反感,因为心灵是虚无缥缈的,而我们的天性是追求确定性的东西。很多人因为从未接近过心灵,而堵上耳朵,说这是不存在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

 

在这一章中,最关键的字眼便是"专注",在现代社会,专注力实在是太稀奇了。我想从这篇文章的开头通读到此处,中间没有被别的事干扰的人,一定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看了几眼就去干别的了。


就我自己而言,也在"专注力"的训练当中,而且收效缓慢。这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但我相信一旦修通必然能体会到高峰幸福的过程。

 

作者把人的心灵层级分为了7个阶段,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处于哪个层级:


第一阶段,本能阶段


第二阶段,关注和觉察"我"的反应;


第三阶段,内外一致,达到真实状态;


第四阶段,又是能够进入到"专注忘我"的通畅状态;


第五阶段,更长时间"在流里"、重心和关注点能够分离的觉察状态;


第六阶段,"在流里"成为常态,重心不断向"根"靠近的层层深入的状态;


第七阶段,开悟后接通更高智慧的管道状态。


在这里,作者所说的"流",指的是"心流"状态,它是一种极度专注、达到忘我的状态,在心流状态,我们能体会到心神合一的巅峰体验。这是一种极致的精神享受。

 

记得看过一个调查,在长期做冥想训练的人当中,他们的大脑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简单说,就是他们具备了随时进入心流状态的生理基础。这个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就像在健身房锻炼肌肉一样,一旦修炼成功,我们就拥有了这样的能力。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直坚持训练思维能力,那么他的专注力和觉察力就会得到提升。心灵训练一旦与大脑思维之间形成贯通,那么我们的大脑思维就会更加灵敏。”

 

事实上,在注力集中的同时,心灵所在层级的升级可以同时放大关注点的范围,从而带动一个人的学习进入到一种真正的升维状态,一方面,能促使问题的时空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心灵所在的层级重重深入,能不断获得更大的智慧。

 

05

写在最后

 

很多人的学习之所以难以维系,其实是缺少成长思维,他们的目的性太强,但是其他方面不匹配,于是很快就陷入被动和疲乏的状态。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必定是全方位的,比如时间精力的分配习惯、学习成长的深层动机(内驱力)、正确的学习方向、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自我内心的觉察等等。

 

从这个角度说,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成长,而最终都要走到心灵成长这一步。随着认知的迭代和升级,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渺小无知,在接纳自己和真实客观的路上不断前行,完成终身成长。

 

从这个角度说,学习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课题。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