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心灵奇旅》说不要为目标而活,那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
时间:2021年01月06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今天这篇文章会谈一个有点严肃的话题:我们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活,才不会在死时懊悔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文中分享的观念主要是来自心理学书《幸福的陷阱》,但也会结合电影《心灵奇旅》里一点情节来聊。


有些微剧透,如果你介意的话,不妨等看完电影,再来读这篇。


也推荐你去看《心灵奇旅》,很值得101分钟的时间和票价。


01


电影《心灵奇旅》(Soul)里有一个情节很触动我:


痴迷音乐的主角Joe经过一连串波折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知名爵士乐队的一员,和喜欢的乐手同台演出。


演出结束后,Joe站在酒吧门口,家人朋友热情祝贺他演出成功,说他弹地精彩绝伦,说为他骄傲。


Joe开心的同时,又有点怅然若失。


主唱看出他神情的微妙异常,问他:“你怎么了?”


From《心灵奇旅》


他说:“我为这一天等待了一辈子,我以为我会有更不一样的感觉。”


我特别理解他此刻的感受。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状态:


追求目标——没实现时痛苦——实现了,短暂快乐后,觉得“也不过如此”又感空虚——想摆脱空虚,而给自己设定了下一个想要追求的目标,开启了新一轮循环。


用叔本华的话说:


“人生不过是一座摇摆于无聊和痛苦之间的钟摆。或者因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痛苦,或者因为满足后的空虚而无聊。”


我曾经觉得,这可能就是上帝上老师和人类开的一个玩笑。人类就是这样一种注定在无聊和痛苦之间疲于奔命的小白鼠,所谓“有生皆苦”。


那有没有破局之法呢?


02


《心灵奇旅》里给出的答案是,你不是为了目标才活着(想想台词“Your spark isn’t your purpose.”),去感受生活的每分每秒吧(想想台词“live every minute of it.”)。


不要为目标活,那我应该为什么而活呢?


如果目标不是答案,那什么是答案呢?


From《心灵奇旅》


“好好度过每分每秒?”


这说得很正确,但未免太流于空乏,对我们的生活缺乏实际指导意义。


好在,我今年读的《幸福的陷阱》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人生思路:


不要为目标而活,要为价值而活。


你可能会困惑:什么叫“为价值活”?“为价值活”和“为目标活”有什么不同?


为了帮我们理解,书中举了好几个例子。


其种一个和买房有关:“假设你很想买一幢大房子,这是一个目标(因为它能够在完成后从待办清单中划掉)”。


“如果你认为只有当目标实现时,你才会开心”,那么你持有的就是“目标导向”,你是为目标而活。


“但就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还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付诸实现”,“那么这很长时间的生活就变成了痛苦和折磨。”


From《日日是好日》


《幸福的陷阱》的作者路斯·哈里斯于是建议你问问自己:“(买房子)这个目标是为什么服务的?它能带给我什么真正的意义


注意,这一问题是为了帮我们寻找到“潜藏在目标背后的价值”


你只有知道自己在意的价值是哪些,你才能和那些价值产生联结。


“如果回答是:‘是为更好地照顾家人’,那么就识别出一个核心价值——好好照顾家人


而这一点现在就可以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都能实现


From《明日家族》


例如,你可以给家人做顿美味健康的晚饭,给孩子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或是给伴侣一个深情拥抱并说些甜蜜暖心的话语。”


路斯·哈里斯还特别提醒我们,从为目标活,改成“为价值活,并不是说让你放弃买房的目标。想买的话,赶快存钱!”


只是想提醒我们“不是非得等到房子买完之后,才能获得那种因用心呵护家人而带来的满足感”, 你当下就可以去关爱家人


另一个例子则和找到理想伴侣有关:


书中写到,苏拉的目标是找到与她契合的男友。作者请苏拉寻找“目标背后的价值”。


苏拉找到的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有爱的、敏感的、开放的、有魅力的和幽默的伴侣”。


在我看来,苏拉认可的价值是享受生活、和他人建立深刻、亲密的关系、实现自我成长等


路斯指出,如果此时苏拉遵循“为目标而活”,在内心认定只有“拥有亲密爱人,才能有生活乐趣”,“那她会让自己承受很多没有必要的痛苦”。


From《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


路斯建议苏拉,“尽管现在你还没有男友,但这些价值仍然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苏拉反驳:“这和真正有一个爱人不是一回事儿”。


路斯也承认了这点,同时他请苏拉思考“请问,哪一种方式会有利于你生活得更充实和满足?在当下联结价值去生活,还是让自己不断盯住尚未实现的目标并深陷痛苦之中?


From《不结婚》


苏拉想明白后,接受了作者的提议。


“她开始更加关爱家人,更加开放幽默地和朋友同事相处”;


她“将相亲视为会见新朋友的好机会,还可以挖掘很棒的社交场所,并且收获更多关于男人的知识和经验。


她也会利用约会来尝试一些新项目,比如打小型高尔夫球,或者学习骑马,有很多活动可供选择。


于是,约会就成为一种价值活动,可以获取个人成长,而不是一种为回避孤独不得已而为之的痛苦事件。


“她还选择让自己有更丰富的感官享受:规律按摩,舒服沐浴,欣赏情爱文学。”


书中写到苏拉目前虽然还没有找到理想伴侣,但她从生活中获得了更多乐趣,更少自怜自艾。


03


书中这两个例子,一个关于物质(房子),一个关于爱(恋人)。而物质和爱是最常让我们陷入执念的两件事。


我在生活中听到不同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我要是有钱了/有伴了,就一切都好了。”


这话里透露的是“目标导向”的人生方式。我们把眼睛紧盯着远处的目标,觉得只要抵达了那个目标,就幸福了。


而自己现在的痛苦、自责、焦虑都是因为没有实现那个目标导致的。


From《白日梦想家》


但我们却很少花时间认真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设立那个目标,那个目标是为了哪些我们重视的价值所服务?


From《一一》


用我自己举例,我有一个目标是“写出可以让自己为之骄傲的、有分量的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我没有实现这目标。


我和《心灵奇旅》里的Joe有类似的想法:如果我现在死了,我的人生一事无成。还记得 Joe的那句台词吗:I’m just scared that if I died today my life would have amounted to nothing 


但读了《幸福的陷阱》后,我第一次清晰意识到,写出好的作品是我的目标,它是重要的。


但这绝对不意味,我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活着。


也不意味着,“只有写出好作品,我才配活着”。


From《白日梦想家》


现在的我更愿意选择价值导向,我是为那些我认可的价值活着。


“写出好作品”这一目标背后的价值是,自我表达、成长、传播好的观念、分享生命体验、和他人建立联结等。


而这些我所珍视的价值,是我当下就可以去践行的。


除了为目标努力,我还可以去做其他能够和我价值相符的事:阅读、写故事、录播客,与他人分享生活灵感;与朋友聊天,相互启发、交换观点;去学新技能,比如学画画、柔术…...


即便现在就死了,即便目标没完成,我的人生也充满意义。因为我有按自己认可的价值来活。


04


我也发现,明晰目标背后的价值,能帮我们删掉那些“我们误以为自己很想要,但其实不需要”的目标,并帮我们重新捡起“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却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幸福的陷阱》中,有个例子是:一位叫杰夫的富商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想变得特别有钱”。


路斯就反复问杰夫有钱了之后,有哪些想做的事情。杰夫答到最后说,想让别人“高看我一眼”。


路斯说,假设这是真的,“那么,为什么让别人高看一眼对你来说很重要?”


杰夫说,这样别人就会“善待、尊敬”自己。


两人接下来的这段对话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意义,我直接原文摘抄过来:


“路斯:假设他们现在已经非常善待你、尊敬你和仰慕你,你可以去做些什么事?


杰夫:我想我会感觉更加轻松,不必努力讨好任何人,就可以做我自己了。


路斯:所以,其实你真正重视的事是做你自己,成为你真实的样子?


杰夫:是,就是想做我自己。


路斯:好,请问你现在能否以真实的你出现?还是必须等足够富有才可以?


杰夫:如果有钱的话,就会容易一些。


路斯:也许是的。但是,你确定想要等真正有钱后,才去享受做自己的快乐?


杰夫:可是如果我现在就真实生活,周围人不喜欢我怎么办?


路斯:所以,你想要花时间和那些因为你富有才喜欢你的人去做朋友?


杰夫:不想。


路斯:那么,你想要建立什么样的友谊?


杰夫:我想要和那些支持我做自己的人成为朋友,能够接纳我本来面目的人。


路斯:很好。既然你重视的是做真实的自己,为何不在现有的关系中就开始尝试?问问自己,‘为了让我成为更加真实的自我,我现在能去做点什么事或者是说些什么话?’


From《本杰明·巴顿奇事》


你会发现,随着提问越来越深入,杰夫逐渐意识到他表面想要的是“很有钱”,但深层在意的其实是“诚实做自己”这一价值。


这一价值有很多实现方式,并不一定需要通过钱来解决,甚至和钱没什么必然关系。


路斯在书后面的部分有写到:“为了做真实的自己,你可以考虑在工作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而不是去抛出一个能够赢得赞许但其实自己并不那么认同的观点。


或者,你可以和周围人更多地分享你生活中真切发生的事,而不是假装一切都很完美。”


我也问了问自己,“如果变得很有钱,我想做什么事情?“


我的答案是,创作、帮助他人、学习新技能、有更多成长性的生命体验并把我从这些体验中获得的领悟分享给他人。


From《不结婚》


下一秒,我就意识到这些事,现在就可以做啊,完全不需要等我变有钱。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也可以制定比“有很多钱”更符合我内心价值、对我更有意义的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路斯会说“在价值导向的生活中,目标会更容易实现。这是因为你事先已经确认目标和自己的价值是一致的,这会给你带来实现目标的更大动力。


05


当我从“为目标而活”转向“为价值而活”,我也把自己从失败者的身份里解放了出来。


From《不结婚》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的回答


因为当我选择“为目标而活”时,只要目标没有实现,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个loser。


但是当现在的我转而用“是否遵循内心价值”去衡量自身时,我会对自己更满意。因为我随时都可以按价值去活,这是我可以掌控的。


我还发现,根据《幸福的陷阱》里对成功的定义——“按照(自己认可的)价值去采取行动就是成功”(我很喜欢这个对成功的解释)——我还是个成功者,这让我能够更和平地自己相处,可以把原先那些用在自我攻击上的力量,转到自我建设上,并因此更喜欢自己。


路斯在《幸福的陷阱》里说:“相对于目标导向的生活,关注价值的生活常常更容易令人心满意足。因为后者让你在为目标奋斗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


而且,很妙的是,当我追求目标时,我玩的是一个有限游戏——只要目标实现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但当我跟随价值行动时,我玩的是可以一直玩下去的无限游戏——因为价值不存在完成一说。价值需要在持续行动中体现。


最后分享《幸福的陷阱》书中我很爱的一句话给你:


“头脑会告诉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达海岸’,但其实并非如此。最重要的事情是‘驶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