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远离3种认知偏差,你也可以认知升级,事半功倍
时间:2020年12月19日 10:00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文章封面


为什么效率低下?远离3种认知偏差,你也可以认知升级,事半功倍

 

我们在面对一个事物时,通常都会遇到以下两类认知误区:一类是认知盲点,一类是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盲点,就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完全觉察不到怎样思考,怎样行动。



但是客观环境又使我们又不得不有所反应,要么表达些什么,要么去做些什么,于是就不得不用旧有的其他领域知识去匆忙应对,就像一个士兵把箭射出去了,但是没有射到敌人,而是射到其他地方,这就导致了认知偏差。

 

所谓认知偏差,就是由于不能快速掌握底层逻辑,就会习惯性按照已有的认知进行判断,导致错误和偏见,进而导致行为偏差。

 

认知偏差1:如果我学习了,我就能做到


我们身边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在一场学习研讨会上,大家一致同意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结果一年以后一切还是老样子,其实,“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码事。

 

应对方法:在关键领域实现关键目标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全称为“目标和关键成果”,是企业进行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有效的系统,能够将目标管理自上而下贯穿到基层。这个企业管理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到学习知识的过程。



第一,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


比如我不能说"使我的专栏付费用户大增",而应该是"在2021年1月上线知识付费专栏,并在当年12月有1万用户"。这些具体数据督促我时时刻刻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我制定学习目标是采取“123法则”,第一梯队是必须全来完成的1到两个目标,为了辅助,第二梯队是3到4个支辅助目标,第三梯队则是不影响前两个目标的,但又不得不完成的支撑目标。

比如今年输出54篇以上深度文章,并且阅读54本以上认知迭代书籍,让认知速度加快30%或者系统思维程度提升20%,这是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是组织志同道合的读书爱好者组成2-3个核心小组,深度研读和持续写作,并且以图文、微头条、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深化读书内容,刺激和拓展写作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梯队是以认知迭代为目标,搜集有助于启发和论证认知迭代的各类信息,包括职场教育类、影视文学类以及正能量案例108个以上,每个案例按照读书笔记的5个环节分析整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环环相扣,而且成果看得见,便于即时奖励自己。大数据网络化生存时代已经来临,自媒体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大好的变现机会,这样有利条件反过来促进了我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实现要有关键措施


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能指导应用,还要再加上一道保险:KPA(Key Process Area ),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这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规律,指的是企业在运行当中需要集中力量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Goal),并且指明了一组相关联的关键实践(Key Practices)。实施这些关键实践就能实现这个关键过程域的目标,从而达到增加应用能力的效果。

 

以我的读书写作为例,读书这一行动的关键实践是笔记方法和思考方法,我把二者融合起来,采用的是“原文——关键词——感悟——引申——案例”的五环节法。


原文是摘录启发我认知迭代的内容;关键词是从原文提炼出对我有启发的词语;感悟是针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浮想联翩,生发出哪些新的想法;引申是联想我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甚至挖掘到底层逻辑,全景思维,从哲学角度透视事物的内涵;而案例则是我平时搜集的相关数字、事例、观点、新闻等等,如果前面四个环节属于论点,那么第五个环节则属于论据。二者互相支撑,这样就可以保证我的思维迭代始终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认知偏差2:这次是个例外,下不为例


请看以下场景:


今天是我的生日或者是休息日,等到明天再让一切回归正常;

这会儿累了,忍不住再刷一会娱乐短视频;

忍不住总想查看谁在网上回复我了。

本来今天完成的任务,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流逝掉了。

 

应对方法:深度运用四象限法则


时间“四象限”法是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任务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为四个“象限”:紧急又重要(如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机等)、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部门会议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上网、闲谈、邮件、看热门影视剧等)。



处理这些事务的原则:第二象限工作法是四象限工作的核心


我们平时经常制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都是相对于第二象限来说的,应该根据事物的截止日期判断事务的紧迫程度,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笫二象限内的事务。


第一象限:要立即去做!第一象限80%的事务来自于第二象限没有被很好处理的事务,也就是说这个压力和危机, 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第二象限:有计划去做!我们应该将时间投资于第二象限。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它逬行任务分解,并且制定时间表。然后我们每次投入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项庞大的任务, 就像读书一样,每天固定读几十页到几百页,似乎收获不大,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认知升级了,写作能力也提升了。

 

第三象限:让别人去做!第三象限的事 务是我们忙碌而且盲目的源头。这个象限里的事务最好能放权交给别人去 做,或者通过委婉的拒绝以减少这类事务的产生。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正在学习整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家人提醒该买大米了,我们可以让家人立即联系送货上门的商户,把大米送到家门口,这样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工作上了。

 

第四象限:尽量少去做!这是一个用于缓冲调整的象限。当你疲惫的时候,可以通过做一些不重要而旦不紧急的事情来调整一下心态和身体, 但是你不能在这个象限里投入太多的精力,否则又是在延误计划了。当我觉得自己焦虑时,就带着耳机聆听肖邦、舒伯特的交响乐以及中国古典国风音乐来舒缓心脑电波,稍作调整就可以很快满血复活继续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认知偏差3:我不会分心,也不会被琐事影响


为将来做计划时,有的人很少考虑分心的因素。现实是,这种不受任何打扰的状态几乎从未发生,我们没有为小概率事件做计划,因为从定义上来说,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几乎不会发生。谁会计划爆胎、意外事故,或者 因为路上一辆车翻车造成的交通堵塞呢?不过这些事件中至少有一 个会以高概率发生。


但是无数次这种微小而短暂的时间浪费,加起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一天只有24小时,大把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应对方法:强化时间危机感


二战时100名美国突击队员深入德国后方,被要求100天内学会流利的德语,竟全都学会了。因为假如他们学不会,一旦说话暴露身份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有时效率和成就是逼出来的,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勇气去做自己最怕做的事情。

 

做事,要计划出三块时间:提前时间、富余时间和弥补时间,还要有备用空间。



比如,遇到问题,这次解决了,同时要想到下次就还有可能发生,因此平时要制定预案:把处理方法前置,甚至进行预演,避免今后出现类似问题而出现认知偏差,以便做到精准定位,快速应对。


其次,要有富余时间,平时遇到一件事,可以从我们的思维库里快速提炼最高效的应对方法,尽量在最短时间内搞定,而不是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把一件紧急不重要的事情硬生生拖延成紧急而重要的事。


还有,留出弥补时间,一旦特殊以外打断了计划,我们可以利用弥补时间快速响应,不止于无可挽回。

 

古语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相信未来的成功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的明智。

本文转载自知乎平台壹心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