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卡通 成绩查询 开学 疫情 军训

走进学工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资助管理 心理健康 辅导员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理科普>正文

如果钟情妄想是病
时间:2020年06月20日 10:12  来源:  浏览次数:  分享:

如果钟情妄想是病

 
  文章封面

   


在一个公号上看到两个故事,一个是那个公号的作者亲耳听说,另一个是她亲身经历。


先说第一个,26岁的姑娘被妈妈带着,来找作者求助。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姑且叫她A女。


A女爱上了一位做在线教育的网络名人。他们没有见过面,A女只是上过他的网络公开课,加了有可能是工作人员在运作的微信,然后看到他朋友圈发的一些状态,A女就会觉得是专门为她发的,于是她也会发一条朋友圈回复他,他又发了个,正好又对应了她的心境,在A女看来,这位网络名人就是对她前一个圈儿的回应。


就这样,A女爱上了他,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A女说,她做事情有个原则,要得到家人的同意再跟他开始感情,就在微信上约了他见面,说她爸爸妈妈想见他。


结果是A女的微信被拉黑,她又在网上搜索到了两个微信号加上了。


A女一直在心里做着一个推理:在国外,她把学校大阳台外站着看他的男生想成是他;与他之间没有交谈,她认为他可能想等她回国以后再说;回国后,她推测他可能想让她去他公司上班;去他公司面试三次都没有成功,她认为他又在给她出什么题要她来破。


她在自己的幻想中,与他捉迷藏。

   
第二个故事,25岁的男青年,去作者工作的地方找她,我们把他称为B男。


B男说他有个网恋两年的女友,他去找她三次都没见着面。为了她,他说他拒绝了很多喜欢他的女孩子,包括一个追求了他一年半的女孩,这个女孩就是作者。


理由是,他关注了这位作者的微博,作者也应该关注到他了,她的每一条微博都是应他的喜怒哀乐为他写的,他这么认为。但那个时候,他有个网恋的女友,他不能接受这位作者的爱,现在想通了,所以来找她了。


后来的事,是这位作者联合各方力量,把B男送走,他又折回来,明追暗堵,各种极端言语行为表白,任凭人家怎样解释拒绝,他都当成考验,弄得人家小女孩抑郁恐惧,噩梦不断。



两个故事看完,估计一般人都看出来了,A女和B男,都有点不正常。


懂点心理知识的人,差不多可以知道,他们都患了一种病,叫钟情妄想,精神分裂症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分不清现实跟幻想的区别的。他看到的和想到的,他都以为真实存在。


钟情妄想,好发于青少年期。用两个通俗好理解一点的词——痴心妄想、花痴,产生爱情错觉,程度到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一定被某人爱着,任何的回避拒绝都会被他解读成考验,平常的礼貌和普通的言辞都会拿来与自己挂钩,并夸大成喜欢自己的表现,劝说解释讲道理,是没用的。

第一个故事中的A女,据说本来开朗活泼,但因为高考失利,没上到理想的大学,心高气傲的她在国外读研时抑郁了。


高考失利和国外读研的经历,并非这些事件直接就导致了抑郁。从A女说要得到家里同意才能跟他的网络名人发展来看,可能爸爸妈妈对女儿有过度保护的倾向,也不知道有没有自幼就树立一些规条来框住女儿,或者是不是存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不断上发条式教育。


钟情妄想患者旨在通过幻想所有人都对自己有倾慕之情,来掩盖他的自卑,以此证明他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


用弗洛伊德的两个驱力解释,低指向是感情、性欲方面亢奋压抑,无法升华为学习和工作及创造力等高级指向。


一个从小无法在情感上获得自由和满足的人,等于堵塞了他的力必多释放管道,即使他以后能升华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来转化,也会在本能需要如人际关系、情感等问题上遇到挫折。


所以爸妈们教育孩子不可过严,不可过宠,不可忽视。

第二个故事中的B男,因为文中并未提及他的一点可以寻得成长经历的蛛丝马迹,只是他自己说,感情事业家庭都特别地让他累,他断定自己会出名,会中大奖,有很多小伙伴,比如小兔小鹿和大象。


什么时候,人会感觉特别地累?


除了事情多,压力大,打击否定,语言的力量足以摧垮一个人。


B男觉得家庭事业感情无法达到预期,让他很累,幻想自己变得出名有钱人际关系良好,这些成功景象,才是他想要而不得,又蒙蔽自己得了的。


B男身上还表现出了许多攻击性,而A女却是很忧郁的类型,除了男女差异外,躁狂和抑郁也是两人在钟情妄想中不同的症状。



两个悲剧人物,活在他们自己的幸福幻想中,旁人看来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敬而远之又躲避不开,相关人深受其害。


关于钟情妄想的治疗,通常认为只能药物治疗,不可以患者“求偶”心切来完成他的愿望。然而,有治疗成功案例,给钟情妄想患者找到一个理想模型,确实帮助了患者更大程度得到了康复。


我在想,可惜A女和B男幻想世界中的类型不一致,否则,他们可否作为研究对象,完成对方的宿愿呢?


此地作一个假设,我不为这个设想负责。


人间万象,有很多我们求而不得的东西,每个人,又何尝没有过痴心妄想?


正常人,只不过是继续煎熬着;钟情妄想者,好歹在他们的精神上已经求得了。


我们认为他们得了的假象,与我们自己不得的真相,哪个更幸福?


即使”得”变成真相,又能完全填补正常人的虚空么?